從一包衛生紙看世俗諦與勝義諦

從一包衛生紙看世俗諦與勝義諦

從一包衛生紙看世俗諦與勝義諦

世俗勝義從心來分
不從外境顯現來分

師:就這一包衛生紙來看,哪一個是勝義諦?哪一個是世俗諦?烱聰你來講?

世俗諦、勝義諦要這麼講嘛!不然,講一個跟森羅萬象(生活)不相干的勝義諦跟世俗諦是幹什麼的?有什麼屁用?

我覺得很多人把世俗諦、勝義諦講得跟森羅萬象無關,這種講法我聽不懂。不是嗎?

漢傳佛教有講世俗諦、勝義諦,是不是?漢傳佛教不是也講有跟空?應該都有講,這是佛教專有名詞。

不依世俗諦 不得第一義
不得第一義 則不得涅槃

所以就這一包衛生紙來看,哪一個是勝義諦?哪一個是世俗諦?烱聰你覺得呢?

 

徒:以執著的角度來看,這包衛生紙是世俗諦。

師:這裡面只有世俗,沒有勝義,是不是?

徒:世俗諦跟勝義諦不是從衛生紙來看,是從眾生執著的角度來看。對眾生而言,這是世俗諦;對聖者而言,當然是勝義諦,因為聖者沒有執著。所以,世俗、勝義是從「有境(心)」來看,不是從「境」上來看。

 

佛的觀感叫勝義諦
眾生觀感叫世俗諦

師:對眾生而言,有一天忘記世俗諦,忘記衛生紙的時候,是不是就沒有世俗諦了?就變成勝義諦了嗎?

徒:他忘記衛生紙,還是有這個相啦!只是忘記這是衛生紙,所以不會變成勝義諦。

師:但是忘記它的時候,他不執著。

徒:忘記還是有執著啊!

師:是嗎?忘記還對衛生紙執著啊?

 

其實很簡單的來說,很多人都沒有注意到世俗諦跟勝義諦,是用心來分的,不是用外境來分。這是寧瑪巴米滂仁波切特別的講解,所以米滂仁波切承認森羅萬象萬法都是唯識。

那佛對這包衛生紙有沒有觀感?眾生對這包衛生紙有沒有觀感?會不會相同?

徒:佛對這包衛生紙有觀感,眾生對這包衛生紙也有觀感,但是二者不同。

師:所以簡單來講,佛的觀感叫勝義諦;眾生的觀感叫世俗諦。這樣才能分得通啦!要記住啊!不這麼分的話,永遠都走不通。

 


佛跟眾生有沒有一個共許?
佛跟眾生的所見是否相同?

師:那後面還有個大問題來了,眾生跟佛有沒有一個共同的相存在(共許)?也就是佛跟眾生之間存不存在一個共許的相?

這個問題研究進去就深入嘍,這個辯一百年都辯不完了,你覺得呢?如果沒有共許,那佛如何度眾生?眾生又如何祈求佛呢?這裡又有個問題存在。

徒:我覺得沒有共許,但佛有無量的遍知。

師:我今天看到紅淑很苦,那我看到紅淑的苦跟佛看到紅淑的苦兩者有沒有差別?哈!哈!哈!這個地方就看你怎麼辯,你覺得呢?

現在從我眾生來看紅淑很苦嘛,佛看過來的時候,跟我看到的苦,是不是同樣的?不一樣的嗎?

徒:應該是不一樣啦,眾生跟佛看到的,絕對不可能一樣。

師:那佛看到的苦比我看到的更苦?還是比我更鬆?要研究啊,哈!哈!哈!你覺得呢?

徒:哈!哈!哈!從勝義諦來看,佛看不到紅淑的苦。

師:那佛也有世俗諦的地方嘍?

徒:佛有自受用、他受用。自受用本身是沒有什麼苦,他受用就有感受。

師:那他受用是世俗諦了喲?

徒:佛是二諦無別啦,哈!哈!哈!

 

四大教派頭昏腦脹的地方就在這裡

師:哈!哈!哈!佛他受用的智慧是無量無邊的,佛自受用的智慧跟他受用的智慧有沒有差?四大教派頭昏腦脹的地方就在這裡,不是嗎?

紅教跟黃教的辯論,薩迦派果讓巴大師跟宗喀巴大師的辯論,就是我剛剛講的:「佛跟眾生的共許是什麼?」不然紅淑跟烱聰的共許在哪裡?有沒有共許?宗喀巴大師覺得佛跟眾生有共許,比如水。但很多人覺得不一樣啊!

水的功用是什麼?水的定義是什麼?

徒:濕性。

師:濕性嘛!沒有火的成分嘛!沒有土的成分嘛!但是呢,餓鬼道眾生喝下去的時候,變成了岩漿,燒起來了。那又有水的成分嗎?

徒:沒有。

師:對魚而言,也沒有水的成分,這樣問題就出來了。

徒:所以濕性就錯了。說水也錯,說濕性也錯。

 

談修行不需要研究這些
講宗派有共許也沒關係

師:所以共許是什麼?這是重點嘛!

有跟空的共許是什麼?勝義諦跟世俗諦有沒有一個共許?佛跟眾生有沒有共許?有跟空的共許在哪裡?這不是一個非常大的課題嗎?這個課題中文論典上沒有人講,是不是?這樣你才能增長智慧啊,才能明白很多。

我們寧瑪巴講二諦雙融,在這個研究上能不能體會到二諦雙融?不然呢?

這是不是一個很大的課題?在台灣學二、三十年的密宗都沒聽過嘛!也聽不到的。藏區也沒幾個人可以講,堪布講經說法也沒有幾個人會提這個,問在位的堪布,搞不好也呆在法座那邊,講不出話來。

 

徒:以前我們讀書時,要講世俗跟勝義的話,那這包衛生紙就是世俗諦,但是它的本性就是勝義諦,譬如桌子就是世俗諦,它的體就是勝義諦。

師:我在台中有講一句話,為什麼眾生的觀感是世俗諦?眾生屁股會髒、手會髒,所以用衛生紙來擦,但佛應該不會擦手吧!

徒:經典裡面說佛會擦手啊!佛坐上法座前還會先擦拭啊。經典是這樣講。哈!哈!哈!

師:但是佛大便應該不用衛生紙擦,哈!哈!對不對?

我們很簡單來講,森羅萬象對你不起作用的時候,就是勝義諦了,只要起作用就是世俗諦,你覺得呢?

對一個美麗的小姐,我會起貪瞋痴,但美麗的小姐對佛而言不起作用嘛。但是佛會不會看到那個美麗的女生?當然會啊!不能說沒看到吧!

徒:是。不起作用的時候,是勝義諦,只要起作用就是世俗諦。佛當然有看到美麗的小姐。

師:佛有看到,而且告訴小沙彌說:「這個是老虎,你就不要靠近她。」哈!哈!哈!但是因為女生不會對佛起作用,變成勝義諦。這麼講有可能稍微通,你覺得通不通?

這樣解釋,佛跟眾生都有看到。但是這個是有共許嗎?

 


能勝上師講生佛的共許是緣起
我覺得生佛的共許是信心是情

師:但是呢,講宗派跟修行上是不一樣的,修行上不需要研究這些。

但說佛跟眾生有一個共許也沒有關係。佛的境界裡面,眾生馬照跑、舞照跳,所以不能完全否定說沒有共許。米滂仁波切把佛跟眾生的這個共許叫緣起。

 

眾生的情就是信心
佛的情就是慈悲心

但是我覺得這樣講,還不是很清楚,我覺得佛跟眾生的共許是信心,信心上面有佛跟眾生的共許存在。

一個是講緣起,一個是叫信心。叫信心也可以,叫「情」也可以,應該講「情」比較好。「情」是佛跟眾生的一個共許,眾生的情就是信心,佛的情就是慈悲。烱聰你覺得呢?

人家問我們,我們隨便亂掰一通,怎樣都不讓人抓到語病啦。

以前我總覺得很佩服我的老師,現在我覺得當初老師也是亂掰一通,哈!哈!哈!不是嗎?

我覺得他當初亂掰,但我也沒辦法,我們沒有這個層次,回不了話。現在時光倒流的話,老師在我面前,我們兩個亂掰,我覺得老師還不一定能說服得了我。

當初沒辦法和老師亂掰一通,我們也只能佩服、崇拜他。我不是批評別人,每個人都那麼厲害的話,我在藏人界也不會那麼吃香,每個藏人都說我佛學第一把!你有沒有聽過?人家也不是很願意稱讚啦!但也無話可說啦!哈!哈!哈!

 

共許不是實有 但有想像
二諦及真理也只是想像

其實佛跟眾生的共許並沒有一個事實,但是有個想像。相對的,二諦也是一個想像,不是事實的。

那這樣不是大亂了嗎?沒有關係,真理也是一個想像,聞慧跟思慧的究竟也同樣,不過是如此一個想像而已。

 

聞跟思無法直接對治煩惱
要增長修慧只能依靠信心

談到修慧可不一樣了,聞慧跟思慧沒有辦法直接對治煩惱,只能依靠修慧。修慧沒有那麼多的想像,要增長修慧只能靠信心,沒有其他辦法。

很多人以為最頂尖的思慧可以對治煩惱,這是千錯萬錯。因為知道一切法不是事實,頂多也是思慧而已,修慧的講法不是這樣。接下來天機不可洩漏,不可講太多。

現在有些佛教學者視修慧如毒藥而遠離,有些佛教行者視聞思如怨家而詆毀,這二種都是佛法證教衰敗的原因,佛教弟子應該好好反省。由聞而思,由思而修,想要修行成佛,以上三者都不可偏廢。

 


「情」可以造成六道眾生
「情」可以建設三身佛土

徒:《中觀莊嚴論》裡面說:離開一個「空」不會有一個「有」,譬如森羅萬象就是「有」,它的本體是「空」,或者說色即是空。所以森羅萬象就是共許。因為離開「有」,不會有一個「空」嘛!

師:我剛剛講的「情」,為什麼是「情」?眾生出發點也是情,是不是?佛的慈悲出發點是不是也是情?這個「情」可以造成六道眾生,這個「情」也可以建設為三身佛土。你覺得呢?

徒:是。

 

業盡情空的空不是天空
佛的情來去自如是慈悲

師:所以我覺得共許可以說是「情」。我相信成佛的那一天,不可能沒有「情」吧!你覺得呢?

徒:我們說成佛那一天業盡情空。

師:那個空應該不是說虛空。

徒:哈!哈!哈!業也沒有了嘛,因為漢傳佛教一直把這個「情」字看成不好的,所以說成佛那一天是業盡情空。業已清淨,沒有業啦,什麼情也都沒有了。

師:這樣的話,沒有慈悲,也沒有辦法成佛。

徒:這樣的說法是不是比較偏向於講空的部分。

師:佛沒有情的話,沒有辦法產生慈悲。應該是感情來去自如的時候,就變慈悲了。感情沒辦法來去自如,就是我們講的「業情」啦!

所以世俗諦跟勝義諦間有個共許吧!這個是佛學院讀到熟練時,才能體會到。這是不是一個大題目?

 


以無見為全見的觀感是勝義諦
有見而全不見的觀感是世俗諦

師:你可以隨便問。世俗諦跟勝義諦間沒有共許?如何分為二?

比如一個是北一個是南,有個根才有分枝,分都是這樣分的吧!根就是共許。

徒:仁波切,我們以前也會把明、空當成是一種公案。

師:明、空很簡單,但是有沒有共許?

一般來講,佛的觀感叫勝義諦,眾生的觀感是世俗諦。那菩薩出定的觀感叫相似勝義諦,入定的觀感是勝義諦。

那個觀感是什麼樣的一個觀感?境界不同,佛的觀感是沒有二元對立下,以無見為見。

 

分別識的心跟境叫做世俗諦
言語道斷、不可思議為勝義諦

以無見為全見的觀感來看是勝義諦,那眾生有見而全不見的觀感來看是世俗諦。這樣講也可以啦!

巴竹仁波切講的分別識的心境叫世俗諦,不可思議叫勝義諦,他的定義是這麼講。

分別識的心跟境叫世俗諦,言語道斷、不可思議為勝義諦。記住啊!

徒:仁波切有翻譯出來啊!仁波切還講米滂仁波切的定義是身語意的對境(行境)是世俗諦;非身語意的對境(行境)是勝義諦。

師:當初文字的詮釋不一定比較好。現在這個比較好喔。

我還是覺得勝義諦跟世俗諦有個共許比較完美。講宗義的時候,一定要有個假相。成立一個「假相」的時候,佛與眾生也好,勝義諦跟世俗諦也好,有跟空也好,都全部包含了。所以成立一個共許的假相,宗義才能講得頭頭是道,知識份子、學者才容易接受。

 


信心的出發點也是「情」
慈悲的出發點也是「情」

師:有些人以相為共許,有些以緣起為共許,有些人以唯物為共許,有些人以唯心為共許,以我秋竹來看是以情為共許,各位大德,認識的儘量指教。烱聰你覺得呢?

為什麼「情」為共許呢?信心的出發點也是「情」,慈悲的出發點,我認為也是「情」,造三界輪迴也是這個「情」,化為三身淨土也是這個「情」,無量無邊的眾生,無量無邊的慈悲都是不離開「情」。

徒:仁波切,我們說菩薩是覺有情或者是大道心。

 

成佛的情 更廣大 更放下
更沒有方向 更沒有分別

師:佛是比較沒有用「情」這個字,其實那個「情」是超越「世間的情」啦!是來去自如的「情」。菩薩還是有一點放不下的「情」,所以業盡情空的「情」指的就是來去自如這個。因為成佛以後不可能無情無義嘛!對不對?是不是?

成佛的那一天,不是我們現在的情。這個情變得更廣大、更放下、更沒有方向、更沒有分別。不是說把現在這個情割了就出現一個止,佛的業盡情空不是這麼講的啦。

但是這個情,這個共許,真的分析下去也只是一個交集而已,也經不起觀察,也沒有一個事實可以成立。我們寧瑪巴最深的佛學宗義跟精神都在這裡,不是嗎?哼!哼!哼!北中南沒有幾個人能夠看得懂。

 

共許在情不會少了森羅萬象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指的是情

徒:仁波切,我們以前都不會想到共許是在這個「情」上。能想到的共許就是緣起的森羅萬象。但是說共許是在情上,那好像又少了這個森羅萬象的世界,因為都講到內心嘛!

仁波切說這些三界輪迴、三身淨土都還是這個「情」字轉過來的。我覺得這樣一轉的時候,就不會把我們讀的「色即是空」變成是一種學問或一套理論。原來這個色即是空,最後色也離不開這個「情」字,因為輪、涅全部都是「情」嘛。

師:其實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那個心指的還是「情」嘛!不然你有一個心嗎?心是什麼?是情在做祟嘛,名字叫做「心」,心是一個總名嘛。

 

三界萬法都是情製造出來的
不要越講離內心世界越遙遠

徒:對!情是一個心,心是個總名。

師:心是個總名,那他的起用呢?就是「情」。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就是我剛剛說的「情」製造出來的。不這麼解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離你的內心世界越來越遠。

現在藏傳大師也好,堪布也好,我看除了我師父以外,每個人越講跟內心世界越遙遠,那我就不想聽了,有什麼好聽的?佛講的八萬四千法,從你口中一講出去,離你的內心世界越來越遙遠,那不是說廢話嗎?

我認為是廢話,我師父也覺得是廢話。但很多人覺得我們講的境界太高。大家應該學習的是最高的境界,不要學習馬虎,不是嗎?很多人不敢面對的時候,就繼續馬虎,自我感覺良好,以為自己是在弘揚佛法。

 


顯現是世俗 本質是勝義
有為無為法一體講不通

師:所以世俗諦跟勝義諦是用「心」來分?還是用「境」來分?

徒:用心來分。

師:為什麼呢?這個境也是來自於心,所以境沒有辦法分啦。境一分下去,你說:看到的那個是世俗諦,但它的本質是勝義諦。那是廢話嘛!有為法、無為法一體,是吧?有為跟無為一體,不是很好笑嗎?這個能講得通嗎?

徒:講不通啦。但都是這樣講。

師:有為法、無為法一體,可以講得通嗎?什麼是有為法?

徒:無常、生滅。

師:有為法因緣和合而有。無為法不是因緣和合而有,本來就有的,是不是?我告訴你,本來的主人跟新來的客人是一體,那廢話嘛!

世俗、勝義用心來分,所以一定要經過唯識的研析,讀唯識是很重要的,但是我看台灣沒有幾個人真懂唯識。

 


華藏世界不像樂高疊起
是大小不違背、互攝互融

師:《普賢行願品》中說:

於一塵中塵數佛 各處菩薩眾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 深信諸佛皆充滿

這個地方講到華藏世界,華藏世界就是一塵中有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各個位子都很忙。無盡法界塵亦然,講的就是華藏世界。

但是現在很多大師是怎麼解釋華藏世界?華藏世界的觀念是大上面疊中,中上面疊小嗎?你覺得呢?

華藏世界的觀念應該是大小不違背,互攝互融,不是機械式的大上有中、中上有小。如果是一層一層上去,不就像是現在玩的樂高嗎?華藏世界不是樂高的觀念,但是很多人覺得華藏世界是一個很大的樂高,這是錯誤的。

徒:仁波切,我們以前說三千大千世界會有這種解釋。譬如一千個世界叫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是中千,一千個中千叫大千,剛好有三個,所以叫三千大千世界,有時候會這樣講。

 

大小互融 不須用神通當理由
信心不足 認為不合理變神通

師:不是這麼講嘛!對不對?是大小互融互攝、不相違背叫華藏世界,華藏世界就是這個想法。但是大小互融,在你的內心中應該是不合理的嘛。

徒:當然哪。

師:所以佛做出來的時候,你們都把它推給神通嘛!就是不接受合理而推到神通。但是呢,我們需不需要接受合理?應該需要接受合理,不需要用神通來當個理由。

徒:我們需要接受合理,合理就是本來這樣。

師:合理是大小互融互攝,互融互攝是不是合理?但是我們信心不足,認為這是不合理的,那是我們的錯,我們就錯在這裡啊!

一塵中有塵數佛 各處菩薩眾會中

你的內心世界跟這句話,哪個是合理?我們當然認為自己的是合理啊!為什麼呢?我們都塞不進去這個洞裡面啊,你塞得去嗎?塞不進去,是不是?所以這句話不合理嘛!我們都有這麼一個想法。

 

佛教為什麼不講神通
大小融攝本來就如此

但是應該要塞得進去的,塞不進去是我們的錯。不然的話,也不要推到神通啦,推到神通是沒有用的。佛教為什麼不講神通,就是在這個地方,不是嗎?

你認同「一塵中有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是個合理,然後再合理化來說是神通,那這個就很漂亮,差別也就在這裡,是不是?

如果內心認為這句話不合理,只好承認是神通時候,那這樣的想法不好吧!現在就是人家做了出來,我們沒話說,所以就推到神通去了。

 

一塵中有塵數佛跟境界無關
八萬四千法的真理就在這裡

很多人說:「喔!這個境界很高,跟我沒有關係。」類似這種的話,就等於是他不認同。烱聰,你聽懂了嗎?這個是內心的世界,要這樣去改啊!

《阿底峽傳記》中有沒有寫:「他躲在一個小擦擦的模子裡面,他徒弟一看,師父也沒有變小,擦擦也沒有變大。」阿底峽就跟徒弟講:「八萬四千法最大的真理就在這裡。」但徒弟看不懂。

師父會示現給徒弟看有兩種原因:一種是一定要修行,另一種是我們現在認定的大小、長短都是不合理的,是不是?

事實應該是「一塵中有塵數剎,一一剎有難思佛」;「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但是我們沒有辦法,是因為我們有大小的障礙,是我們修行不夠啦!烱聰,你覺得呢?

某些弟子聽不懂,後來講一講後悔了,不想講給他們聽,他們哪聽得懂?我才不相信。所以這個也是在講華藏世界啊!

 


當深信諸佛皆充滿
一定要往生西方嗎

師:漢傳佛教認為華藏世界是在講什麼?淨土宗不講華藏世界,是不是?

徒:現在淨土宗很少講。

師:淨土宗認為西方極樂淨土跟華藏世界沒有關係?淨土宗不講華藏世界,他覺得要去西方,他對這個有偏執。

「一塵中有塵數剎,一一剎有難思佛」;「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皆充滿的時候,一定要往生西方嗎?一定要北方嗎?一定要南方嗎?

講華藏世界,最重要的是要破眾生對空間有大小的執著嘛!

 

講華藏世界空間無大小
最重要是破眾生的執著

徒:仁波切,漢傳佛教有一個佛學名詞:「大而無外,小而無內。」講大,大到沒有外面;講到小,小到沒有裡面。

師:這個都沒有什麼啦,我們就是都有一個大小,有個內外的執著。佛講的就是要破這個執著嘛。

你一直覺得污染,佛一直講清淨。你覺得很乾淨,佛覺得:唉呀!也不一定那麼乾淨啦,乾淨也不一定為究竟啦。佛經不都是這麼講的嗎?

眾生一直說有,佛一定要說沒有;眾生一直要說沒有,佛一定要跟你說有。佛經不是都這麼講的嗎?

 


大圓滿法對次第有意見
現在講次第都自以為是

徒:「念佛顯宗,念無禪宗,念轉密宗,念本持印,等念大圓,心不亂下,有別請說。佛說法門,因乘果乘,所度一徒,初中後學,隨爾次第,接著修行,顯密皆法。莫要撿擇,切莫倒行,不落階梯。」不要顛倒而行,也不要落入階梯,不需要有次第,這句話是究竟無軌則的意思。

師:對。切莫顛倒而行,但是不要落階梯這個次第。

一般佛家裡面也有講次第,但是我們大圓滿裡面,對這個次第還是有意見。

什麼是次第呢?很多人都是自以為是,不是嗎?很多學佛者認為一定要這樣,不學佛的人一定要那樣,打坐一定要這樣,次第、軌則就是指這個意思。

但是要跟著師父教你的次第走,現在的軌則大部分都是自己訂的軌則嘛!「切莫倒行,不落階梯。」切莫倒行就是不要走錯路,不要自以為是。

 

等念大圓叫離三、四處
離三時 四處 當下一心

等念大圓是什麼意思,你知道嗎?「念」就是佛,這個「念」在大圓滿裡面叫「離三四處」。

「離三四處」這是大圓滿專有名詞,有沒有聽過?沒有翻譯出來吧!

「離三」就是過去念頭離開了(過去已逝),未來未曾有(未來未接)、現在不起分別,叫做「三離」。那「四處」就是當下一心。所以等念大圓就是離三四處,這個須要你修行到一個境界時,才體會得到,現在你體會不到。

徒:仁波切,這個就是我們講的判教,把全部的宗派做一個分判,或者說是宗義。

師:顯宗現在講的就是念佛,禪宗講念無,密宗講念轉,煩惱轉為智慧,念本是持印,等念大圓。如果「念本持印」翻譯成「念本手印」就很難聽了。哈!哈!哈!

等念就是沒有什麼分別啦,嚴格來說就是……。

徒:但是仁波切剛剛講的那個「念」就是佛,跟大持印說:「念頭就是法身」有什麼差別?

 

諸法已空性就不需再想空性
空修墮入斷還想就是造作空

師:現在我們都盡量將一切法觀想為空,如果打坐時,你認為空就是完全結束了,那你就走錯路了。既然已經空了,就不需要想空。聽懂了嗎?

一切法已經斷定為性空,還需要再想空嗎?還想空的話,這個就是造作空,造作空是很嚴重的著相。

徒:既然已經是空性了,就不需要再想空。仁波切有一句話說:「諸法已空性,空修墮入斷。」

 

師 秋瘋說
徒建明恭錄

 

大界神幻第 9 期 PDF 檔下載

大界神幻第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