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發菩提心的精神

大乘佛教發菩提心的精神

有「我」的思想,這一生都不如意

每個人與生俱來都有個「我執」的觀念存在:如何對「我」好一點,怕「我」受傷害,怕「我」被騙,怕「我」受苦……。這種有「我」的思想,即使在夢中也都存在。

比如:夢醒了,「我」很開心,心情很好。為什麼呢?因為夢中,人家對「我」很好,很開心。夢醒了,心情不好,因為夢中被罵、被打。連在夢裡都有這麼一個身見,有「我」的思想存在。

只要有「我」的思想存在,就會給今生帶來不如意,心裡常會有一大堆的怨恨以及怨氣。即使跟哪一位師父學,聽哪一部佛法,都會覺得怪怪的,這些都是「我」的想法、「我」的執著太重的緣故。

 

顧好大家等於是顧好自己

佛教講極樂、大樂、永恆樂……,就是要追求快樂。從來沒有哪一個宗教是求苦不求樂的,但是我們追求快樂的方法錯了。一般人的心態是不讓別人快樂,自己才會覺得快樂;都是先顧好自己,再顧到別人,有這種想法,叫做「顛倒」。

以大乘佛教來講,顧好大家等於是顧好自己。顧好大家,給大家快樂,最後得到快樂的還是自己,這就是大乘佛教發菩提心的思想。但是人人知道卻都做不到,原因是怕在這個過程中會傷害到自己。

 

讓別人快樂,最後自己就是贏家

先讓人家佔便宜,最後最大的贏家是自己,確實是這樣。如果永遠都是自己佔便宜的話,那麼其他人都會是你的怨家,他們怎麼會放過你呢?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自己先快樂,而讓別人不快樂,那人家怎麼會放過你呢?讓別人先快樂後,人家都感謝你,你就是最後的贏家,釋迦牟尼佛就是這樣。這是大乘佛教裡最厲害的觀念。如果每個人都有這種思想的話,絕對是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世界和平,不會有戰爭、鬥爭,大家都能相處的很好。

 

歷史上沒有佛教引起的戰爭

過去二千五百多年從有佛教開始,佛教絕對都是先讓別人。只要有佛教信仰的國家跟受佛教思想影響所及的地方,佛教都是先讓別人,因此其他宗教與佛教結仇的很少。

當初印度教興盛,佛教衰微的時候,大部份的佛教徒都跑到藏區,跑到中國去了。佛教也沒有在印度引起戰爭,歷史上佛教絕對沒有跟印度教起衝突。

中國也是一樣,哪個教派起來,佛教就是先讓著,跑到山上或是邊界去了。在西藏也一樣,只要對方一個教派起來,佛教就禮讓,這種精神只有佛教才有,只是沒有人提出來而已,事實就是這樣。

歷史上絕對沒有佛教發動的戰爭,以佛教引起的戰爭是絕對沒有的。現在佛教雖然有一點點的暴動、抗議,這些對佛法來講,表示佛教已經是末法,佛教快結束的一個預兆,所以永遠都不可以這樣。

 

有人批評佛教,我們也是笑笑的

即使有人批評佛教,我們也是笑笑的,不要生氣。他真的很沒有智慧、不聰明才會批評。他批評的結果是他自己會下金剛地獄,我們知道這個原因後,就不要因一點點理由對他生氣。生氣,兩個人都下地獄。

他批評佛教,本來只有他一人下地獄,但我聽了也跟著生氣,跟他吵架,造成兩個人都下地獄。對他來講,更加重擔負批評佛教的罪業,所以我們不要讓眾生有造惡業的機會。

我們自己不生氣,那他的罪業就少了,只是毀謗佛法的罪而已。因為他造成我的生氣,傷害眾生,就變成自、他兩條罪,變成永遠在造業,不可以這樣,這些都是最基本的。

 

度人不一定用宗教,可以用各種方式幫他

我們可以用各種方法救他或幫他、度化他。用宗教的名義幫不上,就用別的名義幫他,他有什麼困難,我們盡力幫他。他越批評佛教,我們越要度他。

度他,不一定要用宗教。比如他很窮、他缺錢,我們就給他錢;如果他生病,我們就帶他去看醫生,以各種方式幫他,慢慢的感動他,有一天他就會信佛。

我們修學佛法,就需要有這種度量。為什麼要有這種度量?對方做錯了,造了因果,他會恆受苦。搞不好他毀謗佛法的那句話,使他生生世世都沒有辦法得到佛法的加持及度化,甚至下地獄都有可能。所以我們要悲憫他,想盡各種辦法度他,讓他懺悔謗佛、謗法的業障。

 

度化家人不是強迫拿念珠或拿香

佛教度化眾生,不是強迫他拿念珠或拿香,也不是看到佛像就強迫他一定要拜,佛教沒有這種度眾生的方法。

尤其是對不信佛的家人,如果因此而常常發生爭執吵架,這是非常不好的行為,千萬不可以這樣,這也是佛教偉大慈悲思想的所在。

師 壽豐說

摘錄自《大界神幻》第六期 壽豐演義

大界神幻第六期下載連結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