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抉微

Choktrul20211215

《心經》抉微

 

釋迦牟尼佛傳了三轉法輪,初轉法輪講苦集滅道四聖諦,中轉法輪講《般若心經》等一切諸法性空。講《般若心經》時,圓滿百萬福德的佛陀親手敷座後,才開始講《心經》。

為什麼如此慎重呢?釋迦佛能斷障離苦得樂,增長智慧,也是因《般若心經》而證悟空性才成佛的,因此他非常慎重地來講這部真空妙有的《心經》。

 

《心經》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和空之間是個遊戲,為什麼呢?因為一切法收攝回來就是世俗諦跟勝義諦,而色就是世俗諦,空就是勝義諦。離開了世俗諦跟勝義諦,就無法解說一切法,而所有的宗派也都是依此二諦而說。

那什麼是世俗諦跟勝義諦呢?以外道來說:神我是勝義諦,神我以外的一切都是世俗諦;而佛教中說一切有部認為:凡是組合的(因緣合和的)都是世俗諦,而組合的極微分子為勝義諦。此分子又分:境極微分子及心無分刹那。但唯識宗認為有部宗的說法不對。唯識宗說:相(境)為世俗,空為勝義,所以這個相以世俗來講,都是唯心唯識所變現。

 

那什麼是唯心呢?一般來講外境是存在的,但外境跟心有什麼關係?以唯識宗來講:外境絕對不存在,外境都是唯心所變現出來的。比如我們做夢,夢境(喻外境)存在嗎?夢境不可能存在的,但是這個夢境又是怎麼來的呢?都是我們心所變出來的!

(秋寶注:本段以外境如夢,喻一切法乃心所變現。)

打個比方,現在我們說這是李先生的書,這是李先生的桌子,但是有一天李先生死了以後,對李先生而言,李先生生前所有的書、所有的相都結束、沒有了。而我秋先生所看到的這些李先生的書啦、桌子啦,都是我秋先生看到的相,跟李先生沒有關係的,因為李先生這一生的相已經結束了。所以外境存不存在,就是用這個比喻來看。

(本段以境為識變,識滅境滅,故說唯識。)

 

今天我們都認為有個共同所見的東西(指外境是存在的),其實絕對沒有一個共同所見的東西,只是假立說是共同的,但事實上絕對沒有一個是共同的。

比如一杯水對魚的感受是可以住的屋子,對人來講則是水可以喝,對餓鬼道來講是膿血,對天道而言是個莊嚴寶地,但對修行的瑜伽士來講就是瑪瑪革佛母(水大)。所以六道眾生來看這一杯水,就絕對沒有一個共同的所見。而沒有共同點的原因,乃是因為這些相都是唯心所現的。

(本段一水五見,故說唯心識所變。以上三點明諸法唯識變現。)

 

如此再去研究心的時候,心就是無生、無滅、無來、無去、不增、不減,所以心也等於是空的。但是,現在我們大部分所講的空、空、空,這個空都是不對的,因為我們講的都跟外道一樣。

空絕對不是一個相。我們一直講諸法性空,但是還是想成有一個空的相,這就不對了。因為著相存在就不屬於勝義諦,有個空相就只是相似勝義諦。

我們寧瑪派來講,一定須要一個相似勝義諦,相似勝義諦等於是無相。真的第一勝義諦絕對不會有相,不會有任何著相。所以要瞭解、體會到空,一定要修行,一定要打坐,一定要進入禪的境界才能瞭解空,否則只是在道理上講空。

 

大圓滿首先講本淨立斷,什麼是本淨呢?本來的本,清淨的淨,本淨就是從我執開始一直到所有的微細念頭,所有的著相全部為清淨叫本淨。本淨也是無法可說、無法可表,達到了這個境界叫本淨勝義諦。

 

世俗諦就是比量(師說:一個是比量,一個是正量),比量所成立的世俗諦,這個是我們都要承認而不可否認的,但是很多學應成中觀的人都將這些否認掉,而否認了這些,根本就無法跟人家言談(無共同的認知)。

火是熱的,水是濕的,風是動的,地是堅固的,這些都是事實成立、不能否認的,而講這些跟勝義諦也沒有關係。勝義諦歸勝義諦,世俗諦歸世俗諦,但勝義諦跟世俗諦終歸不離,因為不依世俗諦,不得勝義諦;離開世俗諦,找不到一個勝義諦。

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世俗諦不異勝義諦,勝義諦不異世俗諦,能融會貫通的話,這些意思都是一樣的。有空不二、相空不二、明空不二、色空不二、這些都是舉色法來講而已,意思都是一樣的。

相就是世俗諦,空就是勝義諦,相空即是不二,相空不二時,對相的執著也不存在,空也不抵觸(妨礙)色的顯現。在我們寧瑪派來說,相空不二是一個抉擇二諦非常重要殊勝的學說,這些都是重要的關鍵。對初學者而言不一定聽得懂,但聽不懂沒關係,聽久了、想久了,慢慢就能體會到。

 

我建議你們有空多念經,多一點時間理入,多一點時間行入,行入包含懺悔消業障、大禮拜、念誦金剛薩埵、種福田等等。這些因緣都具足的話,有助於理入的瞭解。不這樣的話,只是嘴巴在經典文字上舞蹈,也沒有很大的意義。

 

世俗就是不實的意思,不實等於是空的意思,所以世俗並不是不好,世俗是個好,只因為我們不瞭解世俗,所以才不能證悟空性。

你們真的瞭解世俗諦的話,我之前曾寫過一篇文章:『世俗相外,勝義無有,法性無獲,離戲究竟。』世俗諦以外無獲(找不到)一個勝義諦,同樣色以外也無獲(找不到)一個空,空以外也無獲(找不到)一個色。所以,無實的相為世俗,無自性為空,這都只是一個名稱而已。(仁波切亦曾說:有的位子上不須生空,空的位子上不須生有,如彼日與日光。)

 

從色法到遍智,以這二個名詞玩這個遊戲,一直往上的話,慢慢就會瞭解證入空性,不會玩這個遊戲還是沒有用。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繼續玩下去的話,最後:智即是空,空即是智,智不異空,空不異智。從色法到遍智都是一直玩這個遊戲上去的,反正就是一種不讓你偏差,站在中間就對了,而《般若心經》最重要的關鍵也就是這個。

師 秋瘋說
徒秋寶恭錄
2007/10/10

摘自《大界神幻》創刊號『秋瘋演義』頁 15 – 18

大界神幻創刊號 PDF 檔下載
痞客邦連結
微信公众号连结

心經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