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佛法,不要讓你知道多,要讓你知道少。

修行佛法,不要讓你知道多,要讓你知道少。

 

人心都一樣,世界上很多佛弟子都很喜歡花很多很多的時間、精神在道理上,也花非常多的時間去聽很多人講什麼、也愛看很多的書,一直在道理上轉來轉去。

就這樣,找到一個道理,又懷疑一個;再找了很多年,又找到一個答案;又懷疑一個道理,又再找到一個答案⋯⋯所以就在道理上轉了好多年好多年。

 

現在外面的人都很流行說:「聞思就是大家要研討。」所以大家花了很多時間學習道理。

光就這個「不能生氣」的道理就學了二十年,但也生了二十年氣,這樣有什麼用呢?

你們講道理的時候,沒在生氣啊!講完道理,馬上發脾氣啊!那這個道理就用不上!光這二十年的時間不生氣,就能少造了多少業,種了多少福德。

其實你們不是不知道佛法,你們知道得比我多,但是你們沒有做好,不是嗎?

 

其實我真的搞不清楚密宗界,基本上我只是知道龍欽心要的幾個傳承而已。但是在台灣,來的師父多,每個傳承你們都知道,可是卻沒辦法管理自己的心。

雖然看不到心,但是確確實實看得到情緒吧。如果情緒管理得不好,那學道理也是浪費時間。

所以我覺得大家不要想知道太多的道理,知道太多了,我們就沒有辦法專一學佛,沒辦法專一修行,這都是因為知道太多了嘛!是不是這樣?

 

就像剛開始不知道有鬼,後來才知道有一個鬼,時間久了,又知道了有第二個鬼、第三個鬼,到最後,知道有一萬個鬼了,那就會怕一萬次。

找到一萬個外境,那你就有一萬次得失嘛。這樣好嗎?划不來嘛!你覺得呢?

 

如果我們現在能忘記從無始以來所知道的,那有多好!

忘記了生氣的對象,那就不生氣了;忘記了貪欲的對象,就不起貪了;忘記了痴的對象,就不會那麼笨笨的了。

所以修行佛法就是不要讓你知道得太多,要讓你知道得少。讓你知道的少,你自然而然的智慧就出來了,你的心就不亂了嘛!知道得多,心就亂了嘛!是不是這樣?

 

這幾天我沒辦法看電視,所以我對疫情的恐懼就沒有了。(眾笑)為什麼?因為我不知道啊!

類似這種各式各樣的問題,不都是這樣嗎?找到了一萬個鬼,那不是就怕一萬次鬼嗎?那不就很倒楣了嗎?

 

佛教講的所知障叫「知道」,所知障帶來的困擾叫煩惱障,所知障跟煩惱障的意思就是這樣。

你們有聽過佛教講的「所知障」這個專有名詞嗎?你們都認為「我所知道的」不是所知障,而是智慧,那我就沒辦法跟你們溝通了。(眾笑)

 

打個比方,知道某個師兄偷尿尿,這叫所知障啊。不知道「師兄偷尿尿」,不就沒煩惱了嘛!

唉呦,但是你們以為這不是所知障,以為「這是正確的,是我親眼看到的」。但是很多「親眼看到」的事情,就讓自己無始以來在輪迴裡受罪啊。

「你親眼看到的」,佛說不是這樣,但是你們覺得是這樣。

 

月稱大師講:

若許世間是正量 世見真實聖何為
所修聖道復何用 愚人為量亦非理

眼、耳、鼻、舌感受到的,能夠成為標準的話,那聖道沒用啊!

但是你們應該不會承認自己眼睛見到的是錯了吧?是不是這樣?你們會不會承認是錯?

徒眾:不會。

這就是矛盾呢!錯的眼睛看到的都是錯的!但是呢?沒辦法啊!你們覺得「我的眼睛沒有錯啊」,所以你們覺得自己看到的不是錯的啊!

 

你們知道了一些點點滴滴,但即使是親眼看到的,也沒有用。夢中所見到的事情也是「親眼」夢到的嘛,你們不覺得嗎?夢境是不是「親眼」看到的、「親耳」聽到的?但夢醒了,啥兒都沒有了,沒這回事。

再打個比方,那些白天親眼看到的、白天親身感受到的感覺,在做夢的時候,就都消失了啊!

 

寂天菩薩的《入菩薩行論》裡面講:清醒時,夢對你來講是假的;以做夢時來講,你的清醒是假的。所以這是相對的。

那知道這些以後會怎麼樣呢?就會知道「哦!親眼看到的也沒有代表什麼」、「親耳聽到也沒有代表什麼」⋯⋯這樣會怎麼樣呢?這樣你的心境就不會那麼亂!

 

但是你們說「聽到這些很討厭」,可是你們又拼命喜歡聽!不是嗎?

你拼命喜歡聽、很想知道人家不是個好東西,但知道以後,又說自己很煩很煩。那你為什麼去聽呢?你說不想看到這些,那為什麼去看呢?

 

對於我來說,我不想看到的人,我就不看啊!但是你是心口不一啊,你說自己很不想看,但你偏偏去看,然後再說自己不想看啊,不是嗎?你說不想講,卻偏偏講啊;你說不想聽,卻偏偏聽啊!那不是自作自受嗎?那還能怪誰啊?輪迴就是這樣下去嘛。

 

所以對於修行佛法來講,「親眼看到」也沒有代表什麼啊!「親耳聽到」也沒有代表什麼啊!

但是蘇東坡因為「親眼看到」、「親耳聽到」,就被一屁打過江,他覺得有怎麼樣,就跑過來了嘛。如果他聽到以後覺得沒怎樣,不可能跑過來嘛。功夫的差別就在這裡。你們的功夫就很差嘛。

 

我也不是推銷我自己,只是你們命不好啦,遇到的師父是這樣啦,所以你們只好跟師父學習相處啦,不要去觀察啦!一直觀察他幹什麼?人跟人相處時一直觀察,那不是很累的事嗎?為什麼要觀察呢?是不是這樣?

 

想學我的智慧,要跟我相處久一點呢!

要學會我的模式、習慣、生活方式,這就是智慧啊。如果看到我就說「哦!你說的這段話很有智慧,教給我」,這樣沒用啊!

 

我講的一句話很瀟灑,但你這個人不瀟灑,只模仿這句話,你覺得好看嗎?你不覺得很怪嗎?(眾笑)

廣欽老和尚的「沒來沒去沒代誌」(台語:無來無去,無有事)這句話講得非常好吧?但你死之前模仿他,應該不是很好看喏。你死之前模仿一下,接下來就恐懼,那就不太好吧!是不是這樣?

所以不要急著瀟灑,不要急著講瀟灑的事,不要學瀟灑的人的所作所為跟講話。

 

但是你的心靜下來,得失少了,自然而然就瀟灑了!

瀟灑是沒辦法學的。瀟灑是一個「果」,那個結果沒辦法學習,「果」跟要學的東西相差很大。

先很不瀟灑地學,有一天就會變瀟灑了,聽懂了嗎?

學得很專精,到了某個階段,你就很瀟灑了。那時不需要精、不需要專,隨便就很瀟灑。但是瀟灑的背後,是你在台下練了二三十年不自在的事情,最後才變自在了。

 

所以跟著師父學習的時候,不要起太多懷疑嘛。

我相信你們也很喜歡像我這樣的口才跟瀟灑,但是相對的,你們又很希望我裝扮得莊嚴。但是這沒辦法,沒辦法兩全其美。

有莊嚴的,或許沒智慧;有智慧的,看起來不莊嚴。那可隨便你選了,是吧?

笨笨的、很莊嚴的很多,這種在世界上不稀少,比蝌蚪還多,比螞蟻還多;但是不莊嚴、有智慧的,沒幾個。那就看你們了囉!

 

你們心裡都想「師父為什麼不莊嚴一點?」其實你們認定的莊嚴跟瀟灑的莊嚴不同。

我最近也想莊嚴一點,不太想見你們,三年見一次,這樣你們會覺得很珍貴,是不是這樣?(眾笑)

真的啊!天天見,你們不覺得我怎麼樣啊!人就是這樣啊!

 

我閉關兩年多,你們學佛沒有學到哪裡去了。有沒有退步?我覺得退步很多啊。

沒有跟我在一起,也沒有好到哪裏去。但你們覺得天天跟師父在一起很煩。那也沒有關係,就是這樣,只好認命吧!

跟師父學,首先要認命嘛。然後師徒相處就很舒服啊。不要懷疑來懷疑去嘛,沒什麼好懷疑的。

 

不要花太多時間在道理上。大道理你們都知道,但是你們還是繼續想著道理,為什麼呢?你們不想努力,不想修!所以一直想找道理,看能不能不要付出什麼就趕快成佛。

你們每次到處去找,不就是找這個嗎?心裡的目的不就是這個嗎?「這裡的師父說要念一萬遍百咒,我找找道理看,聽聽這個師父的、那個師父的,看看念一遍可以嗎?如果一個師父說念半遍就好了,那最好,那樣最適合我。」你們的心態不是這個嗎?不然還能怎樣?

 

我說念一萬遍,另外一個師父說不用那麼多啦,一千遍就夠了;再找一個,說一百遍就夠了;一個說念半句就好了……還有一個說念一次就好了,一個說三年念一次也可以了。那最後你們不是要選擇那個說三年念一次的嗎?你們會不會?

徒眾:會。

還有一個說三年念一次太快了,九年念一次就好了。有些說死之前念一次就好了,那你們不會選最後那個「最方便的」嗎?你們就是不想花功夫嘛,是不是這樣?

 

聽了大圓滿,聽了殊勝的,到了你們的耳朵裡,你們不覺得殊勝。你們不是這樣覺得嗎?太殊勝有什麼用?是吧?

給不識貨的人看幹嘛?不然就是對牛彈琴。世界最有名的、全世界公認的一位彈琴大師對牛彈琴,效果會怎麼樣?

徒:哞——(眾笑)

牠搞不好一踢,把琴踢壞或是撞壞,都有可能,不是嗎?

 

所以我經常講,越高乘的大圓滿的修行跟人的生活越接近,越小乘的跟人的生活越遠離。

好多人學的東西,越學越跟人的生活遠離。跟人的生活越學越融合,就是最高的境界。

以大圓滿來講,學的東西統統不離人的生活。生活跟修行沒得分的時候,那就是很好。不然有些人到廟裡,做功課的時候就是個修行人,平常的時候,心態就亂掉了嘛。

 

印度很多大師都是已經當阿公的時候,有一天不小心飛在天空了,這樣家人才知道他學密。

以前很多都是這樣嘛。故事裡面寫的八十四個成就者全部都是這樣,連家人都不知道他學佛啊!

 

那你們還沒有皈依,別人看你們的 FB(社交網站臉書)就知道什麼時候要皈依了。無畏州大師有寫:『修佛都還沒有成,修魔就已經成功了。』為什麼呢?貼上 FB 就代表你在吹八風嘛,是不是這樣?

跟誰吃東西,你都放上去,目的不是吹八風嗎?八風不是像颱風一樣,一年才來一次耶!我們現在的所作所為都是吹八風,一舉一動都是吹八風。所以不要這樣,要秘密的!

 

密宗就是要秘密地修,不要讓人家知道你修密。不然,你會有得失心,因為人家知道你是修行人,會對你有好感。就是要連這個好感都不願意接受,低調地去修,不吹八風就是這樣。

 

但我們就是要拼命地宣傳「我學佛法」,為什麼呢?看人家會不會有好感,是不是這樣?

我們發上去是有目的的嘛!你說呢?誰沒有目的?吃喝拉撒都發上去,肯定是有目的的嘛。所有有目的的、炫耀的事情都叫吹八風。不要這樣。

 

師 秋瘋說
徒建明恭錄
2021/10/20

 

Youtube 影片連結

前行開示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