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三十七頌講記 — 論名、歸敬頌

秋竹仁波切

慈悲讓你更自在
《佛子行三十七頌》講記

一、論名

什麼是釋迦牟尼佛講的佛法呢?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佛陀教我們所有的善業都要做,所有的惡業都不能做。

什麼是善業呢?自己喜歡的叫善業。什麼是惡業呢?自己不喜歡的叫惡業。自己不喜歡的,人家也不喜歡,不要把自己不要的送給人家,這叫諸惡莫作。把自己喜歡的送給人家,這叫眾善奉行,簡單來講就是這樣。

這樣將心比心,儘量不要害人,更進而去替人家著想。當自己有好吃的,想到人家;自己有好穿的,想到人家;自己有好住的,也想到人家;同樣的,自己有苦惱的時候,也想到人家。

《佛子行三十七頌》講的就是大乘菩薩的精神,作者是西藏無著賢菩薩。他為利益學佛道上的一切眾生,依照佛說的經典和一些善知識的口語,全部把它記載、整理寫成三十七個頌,就是這本《佛子行三十七頌》。

 

二、歸敬頌

南無洛給秀拉雅 (南無觀世音菩薩)
雖見諸法無來去 唯一勤行利眾生
上師觀自在尊前 恆以三業恭敬禮

頌前禮敬之意

書中一開始首先頂禮觀世音菩薩,「南無」就是頂禮的意思,「洛給秀拉雅」就是觀世音。

這個歸敬頌代表很多意義,無著賢菩薩在此首先頂禮觀世音菩薩,表示這本書跟慈悲有非常深的關係。有智慧的人一看書上寫頂禮觀世音菩薩,就知道這本書跟慈悲有相關。

如觀世音菩薩象徵慈悲,文殊菩薩象徵智慧,釋迦牟尼佛象徵離障善圓。佛教中每一尊佛菩薩都有相對象徵的意義,而頂禮觀世音菩薩就知道這本書是在講慈悲。

 

在開頭頂禮觀世音菩薩還有另一層意義,就是避免寫這本書之前,或是書寫到一半,出現一大堆障礙,以致於寫不成,或是寫了以後無法利益廣大的眾生,因此為了利益更多的眾生以及讓這本書寫得圓滿,所以頂禮觀世音菩薩。寫歸敬序就是這些原因。

 

不一定是密宗,如印度二聖六莊嚴等論師們所寫的論文,前面都有歸敬讚頌句。有些是讚頌跟這本書有關係的菩薩,有些就不一定,看他個人專修什麼。

如果他專修文殊,就先讚頌文殊菩薩;專修觀音的話,就先讚頌觀音菩薩;專修不動明王,就讚頌不動明王。每個人專修的本尊都不一樣,就依個人的選擇而讚頌。

總之,每位論師當時的動機心(意樂)不一樣,所寫的讚頌就不一樣,但一定都會寫一個讚頌。

 

眼睛不捨晝夜看著、耳朵聽著眾生的呼喊,叫觀世音

觀世音菩薩的「觀」就是用眼睛看著,「音」就是用耳朵聽著,日夜眼睛眨都不眨一下,如此看著、聽著叫做「觀世音」。

「觀」是代表一直盯著看,連眨眼之間都怕耽誤了,怕漏失掉沒有看到,所以就不敢閉眼睛,不分日夜一直都看著。「音」就是永遠都聽著眾生的哭喊,眾生的求救聲(現在講求救,以前是講哭喊、遙呼)。

反正觀世音菩薩就是日夜不分睜眼看著,日夜不分張耳聽著,時時刻刻都為救度眾生、為眾生消災、為眾生延壽等等,應所有眾生的要求,如果這個弟子業障太重,一時就真的沒有辦法。

 

禮讚上師等同觀世音菩薩

第一句話就是「雖見諸法無來去」,這是觀世音菩薩自己的證量屬自利。能證悟者觀世音菩薩雖然悟了「一切諸法無來無去」,但眾生仍是「有來有去」怎麼辦?

第二句話「唯一勤行利眾生」是利他;能自利後,接著就是利益眾生(利他)。觀世音菩薩雖然悟了「無來無去」,但是對「有來有去」的眾生永遠都不放棄、永遠都觀世間音聲而救度。

 

一般來講,自利需要證悟,利他需要慈悲,能夠如此,就能使眾生得度。若自己沒有達到自利的證悟,即使對他人慈悲也是救度不了,只是一個雞婆而已。這種的雞婆常常幫不了人家,搞不好自己沈淪都有可能,所以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度化眾生的。

我們暫時沒有「行」的功夫,怎麼辦呢?沒有關係,就做「願」菩薩行。

願菩薩行就是現在沒有辦法實際操作,但是有這個心存在,一直有這個心,重複地發這個心,隨時都有這個心的話,有一天「行」菩薩行就很容易行得通。

 

第三及第四句話「上師觀自在尊前,恆以三業恭敬禮。」作者在此讚頌自己的上師就等同觀世音,觀世音就是上師。

我們一生的過程中,有些時刻處於千鈞一髮非常的危險,但卻奇蹟似地沒事,這時候就是佛菩薩的加持進來了。不是因為自己太幸運了,也不是說自己太厲害了。

很多人遇到這種幸運的事,不會去感謝佛菩薩,以為是自己好運。其實佛菩薩時時刻刻在緊要關頭時,都讓我們感受得到加持或救度。

這種很認真地替眾生做事的觀世音菩薩與自己的根本上師無二無別的恩惠下,對恩師恆時以恭敬的身口意去頂禮(身恭敬頂禮、口恭敬讚頌、意恭敬信心)。

 

摘自《慈悲讓你更自在:佛子行三十七頌

རྒྱལ་སྲས་ལག་ལེན་སོ་བདུན་མ་བཞུགས་སོ།

佛子行三十七頌講記系列

  1. 第 2 頌 貪愛親方如水動
  2. 第 3 頌 遠惡境故惑漸減
  3. 第 4 頌 常伴親友還離別
  4. 第 5 頌 伴彼若使三毒長
  5. 第 6 頌 依彼若令惡漸盡
  6. 第 7 頌 自身仍陷生死獄
  7. 第 8 頌 諸極難忍惡趣苦
  8. 第 9 頌 三有樂如草頭露
  9. 第 10 頌 無始時來憫我者
  10. 第 11 頌 諸苦由貪自樂起
  11. 第 12 頌 彼縱因貪親盜取
  12. 第 13 頌 吾身雖無少過咎
  13. 第 14 頌 縱人百般中傷我
  14. 第 15 頌 縱人於眾集會中
  15. 第 16 頌 我以如子愛護人
  16. 第 17 頌 同等或諸寒微士
  17. 第 18 頌 雖乏資財為人賤
  18. 第 19 頌 雖富盛名眾人敬
  19. 第 20 頌 倘若未伏內瞋敵
  20. 第 21 頌 五欲品質如鹽滷
  21. 第 22 頌 諸所顯現唯自心
  22. 第 23 頌 設若會遇悅意境
  23. 第 24 頌 諸苦猶如夢子死
  24. 第 25 頌 求覺尚需捨自身
  25. 第 26 頌 無戒自利尚不成
  26. 第 27 頌 欲享福善諸佛子
  27. 第 28 頌 唯求自利二乘人
  28. 第 29 頌 甚深禪定生慧觀
  29. 第 30 頌 無慧善導前五度
  30. 第 31 頌 若不細察己過失
  31. 第 32 頌 因惑說他佛子過
  32. 第 33 頌 貪圖利敬互爭執
  33. 第 34 頌 粗言惡語惱人心
  34. 第 35 頌 煩惱串習則難治
  35. 第 36 頌 隨於何時行何事
  36. 第 37 頌 勤修諸行所生善
  37. 流通分 結行
  38. 附錄 師父的話
  39. 附錄 挖出你所有的醜陋叫根本上師
  40. 附錄 談信心
  41. 附錄 信行人.接傳承
  42. 附錄 搞清楚怨親,成佛修到一半
  43. 附錄 四加行的重要性
  44. 附錄 學習佛法的精神,不學當地的習俗
  45. 附錄 聞法須知
  46. 附錄 頂禮的意義
  47. 附錄 天鼓叩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