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讓你更自在
《佛子行三十七頌》講記
第三十二頌 學習智慧成正覺
因惑說他佛子過 徒然減損自功德
故於大乘諸行者 不道彼過佛子行
我們大乘佛教弟子,沒有資格講人家的壞話,也千萬不可以批評人家。
佛菩薩在哪裡,誰也不知道,搞不好是在家中、在你身邊,這都沒有人知道。萬一身邊的人是佛菩薩,你說他的壞話,那罪業就很嚴重、很嚴重。
釋迦牟尼佛講:「把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的頭全部砍下來的罪業,也絕對抵不過批評一位佛菩薩的罪業。」所以批評佛菩薩的罪業比較重,砍頭的罪業反而沒那麼重。
我們經常跟人家合不來,就是因為說人家的壞話嘛!
隔牆有耳、窗外有眼,再怎麼秘密,人家早晚都會知道,知道了會不爽。
雖然我們忘記了自己先說了人家的壞話,但人家可記得很清楚,因此傳回來時,心裡反而滴咕:「我又沒有對他怎麼樣,為什麼他這樣批評我?」其實你曾經說過他的壞話,自己都忘記了,就是這樣。
所以,所有的壞話跟批評千萬不可以講,這是台灣學佛的弟子常常犯的事情。
應該說有些顯宗的「菜姑」、密宗的功德主,該學的佛法不學,就喜歡講人家的是非。尤其是學顯教的人最喜歡講師父的是非,學密宗的人很喜歡講仁波切跟堪布的是非,這些都是不可以。
我也覺得有些師父該教的佛法不教,不該教的分別卻教了,例如:我是寧瑪巴,他是格魯巴,他是噶舉巴,我是薩迦巴……。搞不清楚,教了一些分別的話,弟子也是傻傻的跟著學,批評這些你、我、他……。
問題是你們憑什麼批評?你們都懂了嗎?見、修、行、果知道嗎?什麼是紅教的見、修、行、果?什麼是黃教的見、修、行、果?都搞不清楚嘛!只會說:「我是紅教的,他是黃教的。」這樣就開始互相批評,說了一堆廢話,這叫做謗法。教這些的師父要負責,徒弟自己也要負責。
任何教法都是釋迦牟尼佛講的。我常常講,釋迦牟尼佛講的佛法是因人而異,他對什麼樣的眾生,講什麼樣的法,他沒有說這個一定對,那個不對。
比如很喜歡釣魚的人,釋迦牟尼佛講一套釣魚的方法給他聽,陪他釣魚,一段時間後,他覺得這個人對我不錯、受感動了,時機對了,釋迦牟尼佛勸他不要釣魚,他就說:「好吧!我聽你的。」就改掉釣魚的習慣。對方為什麼會聽他的呢?跟他有感情,陪他很久了嘛!
很喜歡彈琴的人,釋迦牟尼佛就說一套彈琴的道理給他聽,陪他彈,彈到最後說:「哦!琴也是一種執著,不是個究竟。」他就放下了。
釋迦牟尼佛什麼樣的法門都傳了,這些法門不是在說誰對、誰錯,而是看個人適合怎麼修。所以任何宗教都不能批評,批評自他教派的話,就犯了十四根本戒中的第六個詆毀宗派的戒律。
有些祖師爺他們互相說來說去,這是為了研討,他們沒有這種分別的心、沒有邪念存在。他們純粹是彼此學說的較量,但這些我們學不來,而且我們也沒有東西可以較量,所以,說下去就變成批評了,千萬不可以這樣。
跟我們有緣的教派就是紅教嘛!自己的教派好好的學,學了以後,也不要批評別人的教派。別的教派,對別人來講很有用,可以度得了他,也可以讓他成佛。我們對我們的教派要很有信心,它也可以度得了我們,我們也可以得到究竟。所以,壞話都不能講、不可以批評。
尤其是俗家弟子,絕對不能批評任何法師與佛法,只能親近並且要恭敬、虔誠來學佛,不要管佛法好不好,沒資格管啦!出家人呢?有智慧的就互相表演,但這個我們不要學習就對了,聽懂了嗎?
也就是不可以批評任何人,話少說一點。很多貪瞋癡吐出去的話,會傷害到別人。自己能夠消化掉的話,也許自己難過一點,但害不到別人,只能害自己,罪過比較輕。心情不好、講給人家聽時,人家也跟著心情不好,那不是造更大的罪業嗎?不可以這樣,這些都是不好。
造成人家的困擾叫做罪業,如果只造成自己的困擾,是自己造的業嘛!自己想辦法。自己的罪業,還牽涉到別人的話,那這罪業比較重,不可以這樣。
學佛的人要有骨氣,要硬起來,要做出來,不要遇到一點點事就不行了。
西藏有句成語說:「奶油遇到太陽就融掉了,遇到天氣有點冷就結冰了。」就像奶油一樣在太陽底下就融掉了,放到陰涼一點的地方它又結塊了,這樣的人是沒有用的。
須要遇到太陽不會融化,遇到寒冬也不會結凍,這種人才有個性,所以要做出來嘛!
人的本性是很有耐力、很有彈性的,再怎麼磨都不會死,再怎麼給壓力都不會怎麼樣,人就有那麼大的彈性,只是我們都不會運用而已。
耐性要磨鍊,才會磨出彈性來。彈性很大,再怎麼苦,三年不吃飯,也不會餓死,只要能堅持下去,絕對不會怎麼樣,人就是有這樣的潛能。但如果自己放棄希望,那大概一天就死了,嚇死或是昏死都有可能。所以意志力要堅強一點,這是很重要的。
摘自《慈悲讓你更自在:佛子行三十七頌》
རྒྱལ་སྲས་ལག་ལེན་སོ་བདུན་མ་བཞུགས་སོ།
佛子行三十七頌講記系列
- 歸敬頌 雖見諸法無來去
- 發起頌 正等覺佛利樂源
- 第 2 頌 貪愛親方如水動
- 第 3 頌 遠惡境故惑漸減
- 第 4 頌 常伴親友還離別
- 第 5 頌 伴彼若使三毒長
- 第 6 頌 依彼若令惡漸盡
- 第 7 頌 自身仍陷生死獄
- 第 8 頌 諸極難忍惡趣苦
- 第 9 頌 三有樂如草頭露
- 第 10 頌 無始時來憫我者
- 第 11 頌 諸苦由貪自樂起
- 第 12 頌 彼縱因貪親盜取
- 第 13 頌 吾身雖無少過咎
- 第 14 頌 縱人百般中傷我
- 第 15 頌 縱人於眾集會中
- 第 16 頌 我以如子愛護人
- 第 17 頌 同等或諸寒微士
- 第 18 頌 雖乏資財為人賤
- 第 19 頌 雖富盛名眾人敬
- 第 20 頌 倘若未伏內瞋敵
- 第 21 頌 五欲品質如鹽滷
- 第 22 頌 諸所顯現唯自心
- 第 23 頌 設若會遇悅意境
- 第 24 頌 諸苦猶如夢子死
- 第 25 頌 求覺尚需捨自身
- 第 26 頌 無戒自利尚不成
- 第 27 頌 欲享福善諸佛子
- 第 28 頌 唯求自利二乘人
- 第 29 頌 甚深禪定生慧觀
- 第 30 頌 無慧善導前五度
- 第 31 頌 若不細察己過失
- 第 33 頌 貪圖利敬互爭執
- 第 34 頌 粗言惡語惱人心
- 第 35 頌 煩惱串習則難治
- 第 36 頌 隨於何時行何事
- 第 37 頌 勤修諸行所生善
- 流通分 結行
- 附錄 師父的話
- 附錄 挖出你所有的醜陋叫根本上師
- 附錄 談信心
- 附錄 信行人.接傳承
- 附錄 搞清楚怨親,成佛修到一半
- 附錄 四加行的重要性
- 附錄 學習佛法的精神,不學當地的習俗
- 附錄 聞法須知
- 附錄 頂禮的意義
- 附錄 天鼓叩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