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三十七頌講記 — 第八頌、第九頌

秋竹仁波切

慈悲讓你更自在
《佛子行三十七頌》講記
第八頌、第九頌

 

下士道:畏懼三惡趣苦而斷除罪業

第八頌

諸極難忍惡趣苦 能仁說為趣業果
故雖遭遇命難緣 終不造罪佛子行

皈依講完以後,接著進入正行的部分,正行分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三個道。這一頌講的是下士道,意思是不能做壞事。

 

真的能夠感受到的話,三界輪迴的痛苦,一聽到就嚇死,是很難忍受的一件事情。

任何人都不喜歡苦,但是為什麼受苦呢?都是由於自己造了太多的惡業,今天才受這麼大的苦。

這種事誰知道呢?沒有人知道,只有釋迦牟尼佛知道這是「因果」,知道因果的思想與因果的法門。佛教的偉大就是在講這個,這也是一種很公平的思想。自己造了業,自己受苦,這是很公平的事。

 

三惡道的那些難受、痛苦、苦惱,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不是無意中有的,不是不小心產生的,不是佛給你的,不是任何人帶給你的,也不是你運氣不好、倒楣輪到你的,更不是隨意而產生的。如果你過去世沒造業,這一世絕對不會莫名奇妙,排列組合排到你受苦,沒這回事。

 

這些都是因為過去世曾造了很大的惡業,今天才會受這樣的苦。造了善業有樂,造了惡業有苦,樂苦就是這樣來的,這就是因果。

所以從今天開始,要有勇氣與決心,任何時刻都不去造惡業。如果要選擇犧牲生命或是造惡業時,我想寧可選擇犧牲生命,也絕不可以去造惡業。有這種的肯定與勇氣就是佛子行。

 

什麼是造惡業呢?帶給任何人不快樂的事情叫造惡業;大家不願意的,你強迫他去做,這叫做造惡業。釋迦牟尼佛講的殺盜淫妄,這些都沒有人願意接受,所以我們也不能做,做了會帶給別人不快樂,這個就是造惡業的意思。

 

三界也好,這個地球上也好,反正這個宇宙內的一些很高興、很快樂的事情,一下就過了。快樂的時間特別短,苦惱的時間特別長,所以都是無常。

不要一直想念著快樂,它是無常嘛!來了一下又過去,會很苦啊!心情沒有很快樂的話,也不會那麼悲傷。

快樂和悲傷是相對的,有了很快樂才會很悲傷,就這樣又悲傷,又再快樂。悲傷來了就很難受、想不開;快樂來的時候,也沒辦法讓你永久的快樂。所以不要太快樂,自然而然也不會太悲傷,悲跟樂都是一起的。

 

怨跟親也是同樣的。很多人都把怨親當作兩個人,一個永遠是親,另一個永遠是怨。其實不是,怨親是同一個人。

早上親家,晚上怨家;晚上怨家,隔天又變親家。所以怨親是同一個人,不是兩個人。

 

我們一直都想不開的就是對怨的弊和對親的利,二者的得失心太重,而修行佛法絕不允許離開怨親這兩個。

能跟怨親攪和得很好,這個人就修得很好;怨親都攪和不來,那這個人是沒辦法修行了。所以真的離開怨與親的分別心以後,你就成佛了。

 

成佛以後,只是自己的怨親離開而已,他人的怨親還是在一起。佛的慈悲永遠都存在,佛的精神還是存在於我們這麼劣根性的眾生當中。所以修行佛法永不離開怨親。

怨親是同一個人,有了親才會有怨,親越深,怨越深。怨親越深的人過得很苦。

很多人為什麼活不下去呢?因為對怨跟親陷入得很深,自己又沒有能力處理,又沒有智慧去判斷,那就會出事情,所以怨親兩個就是同一個人。

 

讓你快樂的那個叫做親,讓你不快樂的那個叫做怨,一般的怨親只能這樣去判斷。有辦法讓你很快樂或是讓你很生氣的人,這個就是怨親。

很多人好像認為在過年除障法會的時候,把怨親跟著食子全部趕出去了,一起丟出去。其實這只是安慰安慰而已,事實上也沒有辦法真正丟出去。

去南印度請五千個喇嘛幫你修一天的法,也趕不走你的怨親。所以這些都是為了中心的開銷,一定要這樣做。但是在修行上,怨親永遠不能離開,要好好的相處。

 

對怨要盡量從內心生出慈悲,對親要生出智慧。慈悲是對怨家,智慧是對親家。沒有怨也沒辦法生起慈悲,沒有親也沒辦法生起智慧。智慧跟慈悲一起來,怨親兩個都要度化,這叫做佛子行,叫做度眾生。

 

度眾生就是要度怨親。跟你不相關的人,並不是很需要度,最需要度的就是你的怨親,就是這樣。

所有的家人都是怨親,但大部分的人,都認為怨親就是寫在牌位上的人才叫怨親,其實不是。活著的,在你旁邊走動的那個人叫怨親;早上起來看得到,晚上睡前也看得到的那個人叫怨親,除此之外沒有什麼怨親,所以在牌位上看到的,那不叫怨親。

對怨親需要用智慧和慈悲來對待,如果能這樣,那就很好。

 

對修行佛法來講,怨親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搞清楚怨親以後,這個人才是真的有智慧、有慈悲。

今天所有進入佛門的人,也是因為有這個怨親存在,才讓你進入佛門。所以怨親是一種善知識,也是教你的老師、師父。

 

天人為什麼沒有辦法學佛?他太快樂了,他沒有所謂怨親那麼多的災難。我們當人才有怨親,最後運氣好,有佛法的因緣,遇到佛教,懂得慢慢的去改變。

所以怨親兩個字搞清楚以後,你的成佛之道可以說修到一半了。如果修了半天還都搞不清楚怨親,就是對怨親的認知不夠,那修行佛法還沒修到什麼地步。所以一切眾生都包含在怨親裡面,這兩個能度化好,那麼一切眾生就度得差不多了。

 

講到無常,很短暫的快樂,就是無常。所以不要一天到晚,想短暫的快樂,得失心也不要那麼重。我們要有目標,我們要往解脫前進,得到佛的解脫。

所謂佛的解脫,並沒有一個高高在上的解脫位子。

解脫的位子就是你的心,你的心很寧靜、清淨了,就是已經得到解脫。你的心都不清淨的話,那解脫永遠跟你離得很遠。

 

心要清淨,就是依著前面講的那些。因此能做的或不可以做的,一定要分清楚,能夠朝這個方向走的話,心就會很寧靜、很安靜。

對這些要認真,要非常的虔誠,要非常的堅毅、勇毅,再來要去行佛子行。

 

註一:能仁是釋迦佛的名字,釋迦佛的名字有世尊、瞿曇(Gautama)、出有壞、如來佛,還有如白蓮等等很多的名號,這裡寫能仁,就是釋迦佛的名字。

 

中士道:不貪三有樂而希求解脫

第九頌

三有樂如草頭露 是須臾頃壞滅法
故於無轉解脫道 起希求是佛子行

這一頌講的是中士道。

三有樂如草頭露

三有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我們現在所居住的地方叫做欲界,欲界就是貪、色界就是瞋、無色界就是癡。貪瞋癡的結果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在欲界比較容易有肉體上的障礙;色界比較會想;無色界就是完全無思想,像無記那種。

 

三界雖有一些暫時的快樂,比如:遇到心情很好的事情。但這個快樂不會很久,也只是一、兩個小時的事,接下來開始就又有煩惱。就像去尼泊爾,好幾天都沒有煩惱,一回來台灣馬上有煩惱,這些都是無常的意思。

 

我書上寫了「不必欣賞六道輪迴」,就是三界內沒有任何可以欣賞的,都是無常。今天快樂,相對的一定會有苦,樂中帶苦、苦中帶樂,所以永遠都有苦惱的事情。而永遠都不會有變化的,叫做釋迦佛的涅槃果位,為尋求那種果位,需要行佛子行,這就是中士道。

 

書上比喻三界的快樂就像清晨小草上面的露珠,被太陽光一照射,在很快的時間內,馬上就消失掉了。

現在都市人也沒看過露珠,如果不知道露珠是草上的什麼東西,換個比喻,就像現代台灣人的心情一樣,一會兒高興,一會兒就變臉了。另外看喬芸也可以知道,那種一會兒高興,一會兒不高興,一會兒跟師兄弟變親,一會兒變怨,也可以當樂苦無常的教材來看。

 

摘自《慈悲讓你更自在:佛子行三十七頌

རྒྱལ་སྲས་ལག་ལེན་སོ་བདུན་མ་བཞུགས་སོ།

《佛子行三十七頌》講記系列

  1. 歸敬頌 雖見諸法無來去
  2. 發起頌 正等覺佛利樂源
  3. 第 2 頌 貪愛親方如水動
  4. 第 3 頌 遠惡境故惑漸減
  5. 第 4 頌 常伴親友還離別
  6. 第 5 頌 伴彼若使三毒長
  7. 第 6 頌 依彼若令惡漸盡
  8. 第 7 頌 自身仍陷生死獄
  9. 第 10 頌 無始時來憫我者
  10. 第 11 頌 諸苦由貪自樂起
  11. 第 12 頌 彼縱因貪親盜取
  12. 第 13 頌 吾身雖無少過咎
  13. 第 14 頌 縱人百般中傷我
  14. 第 15 頌 縱人於眾集會中
  15. 第 16 頌 我以如子愛護人
  16. 第 17 頌 同等或諸寒微士
  17. 第 18 頌 雖乏資財為人賤
  18. 第 19 頌 雖富盛名眾人敬
  19. 第 20 頌 倘若未伏內瞋敵
  20. 第 21 頌 五欲品質如鹽滷
  21. 第 22 頌 諸所顯現唯自心
  22. 第 23 頌 設若會遇悅意境
  23. 第 24 頌 諸苦猶如夢子死
  24. 第 25 頌 求覺尚需捨自身
  25. 第 26 頌 無戒自利尚不成
  26. 第 27 頌 欲享福善諸佛子
  27. 第 28 頌 唯求自利二乘人
  28. 第 29 頌 甚深禪定生慧觀
  29. 第 30 頌 無慧善導前五度
  30. 第 31 頌 若不細察己過失
  31. 第 32 頌 因惑說他佛子過
  32. 第 33 頌 貪圖利敬互爭執
  33. 第 34 頌 粗言惡語惱人心
  34. 第 35 頌 煩惱串習則難治
  35. 第 36 頌 隨於何時行何事
  36. 第 37 頌 勤修諸行所生善
  37. 流通分 結行
  38. 附錄 師父的話
  39. 附錄 挖出你所有的醜陋叫根本上師
  40. 附錄 談信心
  41. 附錄 信行人.接傳承
  42. 附錄 搞清楚怨親,成佛修到一半
  43. 附錄 四加行的重要性
  44. 附錄 學習佛法的精神,不學當地的習俗
  45. 附錄 聞法須知
  46. 附錄 頂禮的意義
  47. 附錄 天鼓叩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