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三十七頌講記 — 第 11 頌

秋竹仁波切

慈悲讓你更自在
《佛子行三十七頌》講記
第十一頌

 

(二)修世俗菩提心 分二:
1. 於禪坐中觀修自他交換

第十一頌

諸苦由貪自樂起 佛從利他心所生
故於自樂他諸苦 修交換是佛子行

發菩提心後有兩個科判,世俗菩提心跟勝義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又分為兩個:第一個是禪坐中觀修自他交換的菩提心,第二個是下座後轉逆行為順道的方法。

第一個是修自他交換。為什麼我們會有這一切的苦惱,而且會這麼苦呢?因為自己有貪念、欲望,想快樂嘛!

快樂的代價是很苦的,為了貪求個人的欲樂,最後的結果自己就會很苦。

釋迦牟尼佛很快樂,為什麼呢?他有著利樂他人的心,他沒有利樂自己的心。我們眾生都只有利樂自己的心,才會苦;釋迦牟尼佛就是利樂他人,所以他比較快樂。

把自己的快樂都換給別人,別人的痛苦都由自己來承擔,這樣去做自他交換,能有這種的願心,那就是佛子行。

 

所以我們隨時隨刻,一天十分鐘、二十分鐘,都可以做自他交換。我們都知道眾生很苦嘛!為了這些很苦的眾生,我們就做自他交換。

比如說:我今天吃得很飽、穿得很暖和,我希望一切眾生都如我這樣,所以我把吃得飽、穿得暖都交給他們。很多眾生都吃不飽、很多眾生都穿不暖、沒有好的地方住,都換給我。這就是自他交換,這些都要在心裡做。

 

自他交換是一種訓練的方法,對很小器、捨不得布施的人來講,先訓練右手拿一千元布施給左手,左手再拿一千元布施給右手,左手、右手這樣輪流交換、交換、交換。

慢慢的有一天,當他捨得給家裡的親人,如給老婆或老公,這樣慢慢、慢慢地,訓練對親家捨得以後,有一天也慢慢、慢慢地對怨家捨得,就是這樣慢慢地做自他交換。

 

修世俗願菩提心的時候,就是用這種的想法來修,隨時隨地的修。

剛開始聽到自他交換會覺得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但人哪!只要習慣就會成自然,習慣成自然就自發了,本性就是這樣,所以隨時都可以做自他交換。

 

我們一位大圓滿祖師遇到一個現身的厲魔,他想干擾的時候,祖師爺當下馬上說:「我過去、現在、未來所造的善業都交給你,你所有的生氣、苦惱都給我。」他就發了這麼一個願的時候,這個厲魔馬上放個臭屁就不見了。

所以遇到這些魔障,不一定都用阻擋的方式來處理,能用自他交換的話,他覺得心滿意足,他不會去惹你。

為什麼?他覺得對我這麼好的人,我為什麼要惹他?所以,你能做自他交換,搞不好過幾天以後,他就一直守在門口保佑你,這些都有可能。

 

所有的鬼、所有的人,大多是講仁義道德,尤其鬼,非常講仁義道德,所以你對他好,他一定回報你,對你好。我們大家都對他不好,他怎麼會對我們好?就是這樣。

這些都是祖師爺遇到大魔鬼的時候,用自他交換的方法去談條件。談條件很簡單,最容易談得攏的就是:利都給人家,弊都拿回來,這樣談判不到五分鐘就解決了嘛!而且跟任何人都沒什麼談不攏的,就是那麼簡單的事。

釋迦牟尼佛慈悲的談判就是這樣,簡單來講,利都給你、弊都給我,你開心就走了嘛!這樣魔就放過你了,就是那麼簡單的事。

 

雖然說弊都拿回來給自己,其實也沒有辦法說一定拿得回來,或是利都換給他,沒有辦法說真的交換。這只是一個誠心的問題,你如果誠心誠意,那就是用自他交換來修行,就是這樣。

事實上沒有辦法說利都給你、弊都我拿走,沒有辦法。真的有辦法的話,釋迦牟尼佛的大慈大悲、觀音菩薩的慈悲,絕對可以讓我們過得快快樂樂、舒舒服服的。他們絕對願意交換!但是還是真的沒辦法交換,頂多讓我們放鬆一下而已。

如果我們有這種願的話,我們很多的不順都會轉成順的,心裡也就會非常輕鬆。

 

其實,修行人也會生病,修行人也有煩惱、也有苦惱;沒有修行的人也有煩惱、苦惱,都一樣。沒有說修行以後,被捏了一下就不痛,沒修行的人被捏了就會痛,沒這回事!

很多人認為,修行人有修行嘛!捏他,他不會痛,而我沒有修行才會痛,好像有這種的想法,這是完全錯誤的。沒有修行被捏了會痛,修行人被捏了也一樣會痛。但是修行人被捏了一下,他不會很在意,他痛就痛了,不會馬上起瞋恨。但沒有修行的人,被捏痛了,馬上起瞋恨,就是這樣的差別而已,疼痛是一樣有的。

 

釋迦牟尼佛沒有說:「進入佛門當我弟子以後,你不會有生老病死,保證你不會死,保證你不會生病。」所以,皈依佛門以後,要能去面對生老病死。

平常人家跟你說你會死,你就氣得半死,一定要說:呸!呸!呸!但是修行人他一定要研究這個「死」,怎麼死。人家說他會死,他會高興地想:「哦!人家提醒我,我會死喔!提醒我增進我的修行。」他會非常高興。

 

很多師父都在枕頭邊畫個骷髏,或寫一個死字,常常都在警惕自己會死,差別就在這裡。

兩個人同樣都會死,但是一個人聽到這個,就覺得很不吉利;一個人是聽到這個,就覺得非常溫馨,他說:「哦!人家這麼說,死法不定,我應該發菩提心,隨時都有可能死喔!所以我要認真修行。」差別在這裡,很簡單就看出來了嘛!修行就在於執著與不執著。

 

修行人,修行境界再怎麼高,都還是有煩惱,但是煩惱不太會影響到生活,情緒波動不會那麼大。

你們是一點點煩惱來了,就跳腳了,有點不順心的時候,馬上就跳腳,開始跟人家起衝突,為什麼?怪東怪西嘛!好像我今天的苦,是別人造成的,從來沒想自己做了什麼錯事。

不要說過去的錯事啦!昨天做了什麼事,上個月又做了什麼事,都忘記了嘛!這樣才會受苦。

 

苦、煩惱大部分都是來自於自己,修行佛法也真的沒有辦法逃避。我修行佛法四十幾年,我從來沒有這麼想,也從來沒有說:「我的煩惱佛菩薩都會替我吸收,佛菩薩永遠都保證我過得很好。」

佛菩薩是我精神上的支柱,有他,即使我有所有的煩惱、所有的苦惱都沒有關係,有他陪著我,我就可以輕鬆的度過,就是有這種的心態而已,沒有辦法說,我煩惱來了全部丟給他,我就可以……。

 

一捲香沒有多少錢,一佰多元可以燒好幾天。花個小錢燒個香,騙騙佛菩薩,今天我就有保佑了,今天順利過關了,我從來沒有用這種想法去跟佛菩薩相處。

很多人用這種想法去跟佛菩薩相處,學佛學到最後,頭腦都有點問題,越這樣學,越這樣拜,會覺得心裡怨恨越來越多。

剛開始幾次好像很靈,所以一直有這種每次都很靈驗的渴望,但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一定會失望。得失的心那麼重,這樣去拜的話,最後一定會不正常。

 

所以,我跟佛菩薩是這樣相處,不要說佛了,連任何神像、佛像,任何拜拜的地方我都去拜。沒有關係,我得失心也沒有那麼重,只是我偶爾來了生老病死時,任何時刻他們都跟著我,可以說是有難同當,有樂同享,就是用這種的心態來跟佛菩薩相處,我就覺得是很好的一件事情。

我自己的事情,就沒有什麼得失心。我很欣賞你,我很崇拜你,我就供養你,有沒有福報我也不是很看重。有也好、沒有也好,不要那麼有得失心,就我的能力範圍去供,供了絕對很開心。

沒有人說燒香點燈很苦惱的吧?燒香點燈、去廟裡拜拜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哪!快樂的事情應該算是有福報了。很多福報都來自於快樂,快樂的過程當中會產生一些福報,不快樂當中不會產生福報,我們就用這樣的心態學佛,不要以一般看重得失的心態學佛。

 

接下來你們就多多念經、多多做功課。窮的話要多多做獻曼達;身體不好的多多做大禮拜;心裡不踏實的話,多念皈依;心裡有怨氣的話,多發菩提心願;心裡有恐懼或障礙的話,多念金剛薩埵;對自己沒有信心的時候,念上師相應法,那就有信心了嘛!四加行裡面,所有人不能自己處理時,能用的方法都在裡面。

 

很多東西自己沒有辦法處理嘛!那就找佛去,用修行佛法或念金剛薩埵也好。這些四加行裡都有講,對不對?

大圓滿裡面,四加行不是一次圓滿就通過,兩次、三次、四次、五次、六次、七次、八次,十次都還要繼續拜。拜個十萬遍,「哦!拜完了。」沒這回事。一百萬、兩百萬都去拜呀!沒有關係。

四加行做更多次,你以後的正行更快。如果四加行只隨隨便便做一次,正行做一輩子也沒什麼用。

 

四加行前段做完,修上師相應法的時候,就看你跟上師的相應。上師相應法簡單講的話,就是跟上師培養的感情多深,能多深就能得到多深的加持。

只是說:「哦!我的上師叫秋竹啦!但是我念的是蓮師心咒。」『嗡阿吽 班雜 咕嚕 貝瑪 悉地 吽』念了幾十萬遍,沒有培養感情,幾億萬遍也沒有什麼用。

 

本尊跟弟子之間,最重要的管道,一定要透過上師,才有辦法得到密宗一些特別殊勝傳承的加持,這傳承的加持是沒有辦法用語言來說,今天沒有下功夫的話,我也是沒有辦法給你們的。

 

我們心裡沒有覺受之前,講得再怎麼大的功德,都是書上隨便表演的,對我們都是沒有用的,所以真的是要下功夫才知道。希望大家都對法有信心,對自己的師父要有信心。

懂得多少無所謂,八萬四千法學不完,八萬四千法懂得多少不是很重要,用功在四加行這個地方,如果能讓我們的心稍微轉過來一點,功德利益就很大。

 

摘自《慈悲讓你更自在:佛子行三十七頌

རྒྱལ་སྲས་ལག་ལེན་སོ་བདུན་མ་བཞུགས་སོ།

《佛子行三十七頌》講記系列

  1. 歸敬頌 雖見諸法無來去
  2. 發起頌 正等覺佛利樂源
  3. 第 2 頌 貪愛親方如水動
  4. 第 3 頌 遠惡境故惑漸減
  5. 第 4 頌 常伴親友還離別
  6. 第 5 頌 伴彼若使三毒長
  7. 第 6 頌 依彼若令惡漸盡
  8. 第 7 頌 自身仍陷生死獄
  9. 第 8 頌 諸極難忍惡趣苦
  10. 第 9 頌 三有樂如草頭露
  11. 第 10 頌 無始時來憫我者
  12. 第 12 頌 彼縱因貪親盜取
  13. 第 13 頌 吾身雖無少過咎
  14. 第 14 頌 縱人百般中傷我
  15. 第 15 頌 縱人於眾集會中
  16. 第 16 頌 我以如子愛護人
  17. 第 17 頌 同等或諸寒微士
  18. 第 18 頌 雖乏資財為人賤
  19. 第 19 頌 雖富盛名眾人敬
  20. 第 20 頌 倘若未伏內瞋敵
  21. 第 21 頌 五欲品質如鹽滷
  22. 第 22 頌 諸所顯現唯自心
  23. 第 23 頌 設若會遇悅意境
  24. 第 24 頌 諸苦猶如夢子死
  25. 第 25 頌 求覺尚需捨自身
  26. 第 26 頌 無戒自利尚不成
  27. 第 27 頌 欲享福善諸佛子
  28. 第 28 頌 唯求自利二乘人
  29. 第 29 頌 甚深禪定生慧觀
  30. 第 30 頌 無慧善導前五度
  31. 第 31 頌 若不細察己過失
  32. 第 32 頌 因惑說他佛子過
  33. 第 33 頌 貪圖利敬互爭執
  34. 第 34 頌 粗言惡語惱人心
  35. 第 35 頌 煩惱串習則難治
  36. 第 36 頌 隨於何時行何事
  37. 第 37 頌 勤修諸行所生善
  38. 流通分 結行
  39. 附錄 師父的話
  40. 附錄 挖出你所有的醜陋叫根本上師
  41. 附錄 談信心
  42. 附錄 信行人.接傳承
  43. 附錄 搞清楚怨親,成佛修到一半
  44. 附錄 四加行的重要性
  45. 附錄 學習佛法的精神,不學當地的習俗
  46. 附錄 聞法須知
  47. 附錄 頂禮的意義
  48. 附錄 天鼓叩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