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讓你更自在
《佛子行三十七頌》講記
第 12 – 15 頌
2. 於下座時轉逆行為順道 分四:
(1) 不欲四法轉為道用 分四:
1) 遇貪盜奪財轉為迴向善財
第十二頌
彼縱因貪親盜取 或令他奪一切財
猶將身財三時善 迴向於彼佛子行
任何人以貪欲、權力,搶走、偷竊我所有的財物,但我還是願意將自己身體的受用以及過去、現在、未來所有善業的功德,全部都迴向給對方,這就是佛子行。
總之,就是把利給別人,弊留給自己,這就是佛菩薩最偉大的慈悲精神。
我們一般眾生是做不到「利給別人,弊給自己」,我們認為能做到「你好,我也好」就是最好的了。中國文化最高的境界,也差不多就是這樣。
孔子講:「你也好,我也好,大家好。」他認為這是最高的境界了。釋迦牟尼佛一看,認為這還不是最高境界,要大家都好。只有我一個人不好,把利全部給別人,弊全部留給自己,這個精神境界比孔子還高,這就是慈悲的精神。
這二種看起來好像差不多、差不多,其實差很多。「毫釐有差,天地懸隔」,這兩種就像天和地那麼大的差別。這完全是由於不一樣的教育精神,佛教最大的慈悲就在這個地方。
完全沒有自私,完全沒有自我的觀念,完全以維護他人的想法為前提,這種精神叫做菩薩的境界。
人、天皆甘拜下風的尊敬釋迦牟尼佛,不是因為釋迦牟尼佛神通太厲害了、太會說話了、弟子太多了,或是釋迦牟尼佛穿得太莊嚴了。大家不是因為這樣才尊敬釋迦佛的。大家對佛最大的尊敬就是因為
彼縱因貪親盜取 或令他奪一切財
猶將身財三時善 迴向於彼佛子行
這句話。這樣的精神,叫做釋迦牟尼佛的精神。
但是我們從小父母親、老師的教導都是相反的,都教我們要顧好自己,不要管別人。佛陀的教育就完全相反,主張先顧好別人,再來顧自己,最後自己也不用顧了。所以,這兩種教育是不一樣的。
「先顧好別人,才來顧自己。」這種眼光看得比較遠,最後還是會顧到自己。一般都是教導我們要「先顧好自己,然後才來顧別人」這種眼光比較短淺。因為把自己顧得很好的時候,卻得罪了天下的人,結果也永遠都顧不了別人,所以這就差很多。
如果能先顧好別人,而且顧得差不多的時候,那根本不用再去顧自己,反而別人來顧你了,這就是釋迦牟尼佛最聰明的方法。
《入菩薩行論》裡面講:大地到處充滿著荊棘、尖石等的障礙物,如果怕腳被刺到,去把大地全部鋪滿地毯,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剪一小塊的牛皮包住腳,就可以到處行走,而不怕被刺到。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就是這種付出的最少、得利益最多的方法。
2) 遇欺凌痛苦轉為代受罪苦
第十三頌
吾身雖無少過咎 他人竟來斷吾頭
於彼還生難忍悲 代受罪是佛子行
我自己沒有做錯任何事,但是他人卻莫名其妙來砍我的頭,那就讓他砍。砍完以後,還不要怨恨他,還要想:「他砍了我的頭,他有罪業,他所有的罪業都由我來承擔,不要讓他受罪。」有這種的精神,叫做佛子行。
那我們現在呢?從小的教育就是不能受氣,不能被欺負,所以這一頌又是一個相反的思想。讓人家欺負,欺負完了,還要謝謝他,這就是釋迦牟尼佛的教法。
一般來講,當我們被冤枉的時候,就一定要跟對方拼了,但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就不一樣。
這一頌字面上很容易了解,但平常修行的時候,有一些觀念要慢慢的改變。肯慢慢改變的話,有一天被人家罵,心裡也不覺得難受;有一天真的被人打了,心裡也不會覺得難受;有一天頭被人砍下來了,還要跟他謝謝,說:「砍我的頭,能讓你出氣的話,那就盡量砍吧!希望我能利益到你,讓你高興。」
你們看,佛菩薩修忍辱,就是修到這樣。這些我們都要慢慢學習,不要像現在這樣,只要一兩句話就不爽。
你們經常說:「今天某某師兄接我電話,回我電話,對我語氣不好,我就不爽,我不來中心!」或是哪個師兄講我怎麼樣,不爽!什麼 KIMOGI(心情)都不好,等等一大堆抱怨嘛!
面對這些,我們都要像《佛子行三十七頌》裡強調的一樣:被人家罵了,我讓你罵到高興,那我也做了一件功德,而且自己也非常的歡喜,菩薩也就是這樣子慢慢、慢慢去做的。
從小父母親就一直把我們的自尊心教到最好、最高,所以一旦傷了自尊心的時候,就很難受。
什麼叫做自尊心呢?自尊心就是佛教講的我執。有些父母親一直教子女要有我執(自尊心);有些子女從小沒有受到父母親很好的照顧,這些子女沒有什麼強烈的自尊心,因此不管他們在什麼地方,都可以生存得很好,這些我們一看就知道。
現代的人跟三、四十年以前的人,在社會上相處的時候,相差很多,其中差別就在於我執重不重。
我執太重的人,他一定要穿最好、一定要住最好、一定要開最好的車,什麼都一定要最好的,這些都跟我執有關係。
「啊!隨便,都沒有關係。」那這個人的我執比較少。完全沒有自我觀念的時候,就變菩薩了。以現代來講的話,這個人的所作所為,對社會都會是最大的貢獻。
沒有從這個方向去思考的話,想對社會做出最大的貢獻是不可能的。能夠有這種的教育,往這種方向去走的話,最後這個人睡覺也好、出門也好、走路也好,都沒有自我觀念的時候,他的所作所為自然而然都在利益眾生,大家盡量做到這樣。
現在很少人會被砍頭嘛!忍辱最高的境界來講就是頭被砍。你們跟外面的人接觸比較少,簡單來講,中心師兄弟之間需要忍辱,如果對這個不爽、對那個不爽,就跟菩薩道有點距離了。
其實被人家瞪一下,也不會怎麼樣。有人說你像豬,你也不會變豬。搞不好,說的人下輩子要投胎當豬五百年。
以佛陀講的因果業報而言,當人家罵你豬的時候,由於你懂得因果、懂得佛法,你反而會對他發出慈悲心,悲憫他怎麼那麼無知,他罵我豬,他因為自己說了這句話,下輩子要當豬五百次。他是這樣的可憐,所以就要盡量去度他,有機會盡量去告訴他,以後不可以這樣,這是有因果的。
因此根本不用生氣,反而應該可憐他,他罵人家豬,他自己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同樣的,罵人家是狗,也是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因此我們要可憐他。
所以一個有修養的人應該是不可能生氣,反而會對他生出慈悲心,心想:「即使暫時沒有辦法救他,也不放棄他。更要利用各式各樣的方法,直接或透過別人、透過他的朋友、透過他的家人,反正就是好好想辦法去度他。」這樣就是菩薩行。
3) 遇惡名中傷轉為稱讚他德
第十四頌
縱人百般中傷我 醜聞謠傳遍三千
吾猶深懷悲憫心 讚他德是佛子行
第十四頌講的就是你們常常有的事。其實,我不是說誰好、誰不好,每個人的喜好、習性都不同,男生比較喜歡發脾氣、打人;女生比較喜歡講他人的壞話,這都是每個人天生不一樣的喜好、習性。所以喜歡講人家的壞話,大部分出現在女生身上。
這一頌說:萬一你聽到有人講你的壞話時,不要馬上生氣,還要對說你壞話的人,大加讚揚,說他有多好、多好。這樣以後,他就不會再罵你了。
比如,聽到阿文說我的壞話時,我就說:「阿文,他多好、多好,阿文真的很好,他應該是不會這麼說啦!」阿文聽到以後,一定很感動,以後就不會說我的壞話。相反的,如果你說我、我說他,最後永遠都沒完沒了,如果用筆寫下來的話,一定比《大藏經》還多,是非就是這樣造成的。
所以當你聽到有人講你的壞話時,告訴你的人一定保不住秘密,才會把話傳過來,那就讓這個人再把話傳回去。就跟他說:「哦!阿文,說我壞話?其實阿文人很好,他不會說啦!他會這麼說,應該另有用意啦!怎麼樣、怎麼樣……。」
總之,都是講阿文的好話。阿文聽到,心想:「我罵他,他還對我這麼好,那以後千萬不能說他壞話。」這樣兩個人的心結就結束了,不會再繼續造口業、傳壞話了。
相反的,如果我說了他的壞話,他又想辦法打聽我的消息,這樣說過來、又說過去。如果把這些全部記下來的話,比佛留下來的《大藏經》還要多。這兩個人的壞話,可以寫到好幾千本啦!這樣就沒有什麼道理啦!只是浪費時間、打妄語。
佛教講打妄語,一般我們講搬弄是非、造謠生非。這些沒有任何好處,只是浪費時間、動到氣而已。如果這邊聽了生氣,又罵回去了,對方也生氣了,彼此氣了那麼多次,最後得到的結果就是病。
瞋多,常常發脾氣的人,大部分得到的病都是胃不好;貪多的人容易得糖尿病,目前講的糖尿病就是身體很寒的病;癡多的話,得到什麼呢?以現代人來講的話,就是氣血不通的病,這些都是貪、瞋、癡所造成的。
我們身體上種種的不舒服,都可歸納為三個病因:一個是寒,一個叫燥,另一個叫胃不好,就這三個。胃不好,就是身體裡面肝膽都黏在一起。這些都須要看貪、瞋、癡哪個比較多。最後,慢慢累積下來,病就是這樣造成的。
如果貪、瞋、癡很平等的話,那麼這個人最後不會有什麼特別的病,除了本來生、老、病、死的那種病而已,他沒有哪個器官特別不好。
所以,最好的解決方法是在聽到有人講你的壞話時,馬上就反過來稱讚他,這樣事情就結束了。
做不到這樣的話,至少也不要回他、不要理他,是非就結束了。一旦理他,那二、三十年後還再繼續講,永遠都講不完,就只是打妄語。
這一頌字面上沒有什麼看不懂的,都是我們初學的人應該要做的。這些大部分都是針對我們初學者講的。
所以從今天開始,當你聽到人家講你的壞話時,你稱讚他就好了,或是當面去找他:「啊!真的對不起!我有哪裡對不起你、得罪你?聽到你說的話,我想你不是針對我,才這樣說的,所以應該是誤會了。」就這樣,跟對方說聲對不起,這樣就結束了。這樣去做,以後是非就越來越少了。
人為什麼喜歡鬥眼鏡蛇呢?因為牠脾氣不好啊!一鬥牠,牠馬上就生氣,頭就翹起來,所以人們就喜歡鬥牠。不愛生氣的動物,我們也不喜歡鬥牠嘛!所以我們脾氣不好,就容易被人家玩。
4) 遇譏毀惡言轉為良朋益友
第十五頌
縱人於眾集會中 攻吾隱私出惡言
於彼還生益友想 倍恭敬是佛子行
第十四頌講:從背後講你的壞話。第十五頌講:有人直接當著眾人面前罵你的時候,不要馬上跟他吵架;不只不要吵架,還要馬上跪下來說:「你是我的善知識,真的你罵得好!你講得對!我就是那麼不好。」就這樣,馬上跪下去,用非常禮貌跟非常恭敬的態度向他賠罪,這就是佛子行。
你們做到了第十四頌,這一頌就做得到,這些都有順序的。
摘自《慈悲讓你更自在:佛子行三十七頌》
རྒྱལ་སྲས་ལག་ལེན་སོ་བདུན་མ་བཞུགས་སོ།
《佛子行三十七頌》講記系列
- 歸敬頌 雖見諸法無來去
- 發起頌 正等覺佛利樂源
- 第 2 頌 貪愛親方如水動
- 第 3 頌 遠惡境故惑漸減
- 第 4 頌 常伴親友還離別
- 第 5 頌 伴彼若使三毒長
- 第 6 頌 依彼若令惡漸盡
- 第 7 頌 自身仍陷生死獄
- 第 8 頌 諸極難忍惡趣苦
- 第 9 頌 三有樂如草頭露
- 第 10 頌 無始時來憫我者
- 第 11 頌 諸苦由貪自樂起
- 第 16 頌 我以如子愛護人
- 第 17 頌 同等或諸寒微士
- 第 18 頌 雖乏資財為人賤
- 第 19 頌 雖富盛名眾人敬
- 第 20 頌 倘若未伏內瞋敵
- 第 21 頌 五欲品質如鹽滷
- 第 22 頌 諸所顯現唯自心
- 第 23 頌 設若會遇悅意境
- 第 24 頌 諸苦猶如夢子死
- 第 25 頌 求覺尚需捨自身
- 第 26 頌 無戒自利尚不成
- 第 27 頌 欲享福善諸佛子
- 第 28 頌 唯求自利二乘人
- 第 29 頌 甚深禪定生慧觀
- 第 30 頌 無慧善導前五度
- 第 31 頌 若不細察己過失
- 第 32 頌 因惑說他佛子過
- 第 33 頌 貪圖利敬互爭執
- 第 34 頌 粗言惡語惱人心
- 第 35 頌 煩惱串習則難治
- 第 36 頌 隨於何時行何事
- 第 37 頌 勤修諸行所生善
- 流通分 結行
- 附錄 師父的話
- 附錄 挖出你所有的醜陋叫根本上師
- 附錄 談信心
- 附錄 信行人.接傳承
- 附錄 搞清楚怨親,成佛修到一半
- 附錄 四加行的重要性
- 附錄 學習佛法的精神,不學當地的習俗
- 附錄 聞法須知
- 附錄 頂禮的意義
- 附錄 天鼓叩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