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三十七頌講記 — 第 16, 17 頌

秋竹仁波切

慈悲讓你更自在
《佛子行三十七頌》講記
第 16, 17 頌

(2) 安忍惡法轉為道用 分二:

1) 遇恩將仇報轉為悲憫病兒

第十六頌

我以如子愛護人 彼若視我如寇仇
猶如母對重病兒 倍悲憫是佛子行

這一頌講的也是我們常常遇得到的事,我們現在更需要這樣去做。

我們每次都埋怨說:「以前他缺錢的時候,我都一直照顧他;他小的時候,我就一直照顧他,我對他如何如何,怎樣、那樣……,現在他已經翅膀硬了,對我不爽了。」就這樣,我們一天到晚一直都怨天尤人。但我們不可以這樣,對人家好,是應該的,施恩是應該的,人家不報恩也是應該的,要有這種想法。因此要這樣的去想:「我給他恩,他長大後不報恩,也是應該的。」

 

其實我覺得去計較人家對你忘恩負義的時候,當初你對他好的動機心就不怎麼好。你是用投資的心態去對他好,希望有一天他會回報你。那這樣也不叫對他好,這只是投資而已。

用投資的心去對他好,有一天他真的不聽你的、不理你的時候,你就氣得半死。如果你當初對人家好時,沒有這種投資的心態,萬一他沒有回報,你也不會怎麼樣啊!因為你對他也沒抱有希望啊!所以,我們平常對人家好,就是要這樣。

 

有時候有人哭哭啼啼跟師父說:「我以前對他多好多好……」其實我覺得你對他多好、多好也是個疑問,當初也沒有真的對他多好,只是一個投資、投資他的心態。心想:「將來也許會用得上他,才對他好。」我們對人家好,大部分都是存有這種心態,都是以這種心態去對人家好的啦!純粹對人家好是不太可能。有的話,即使以後找不到他,也無所謂。

 

很多人對別人好,也不需要知道對方是誰,對方也找不到他,這種才叫做真正對人家好。否則永遠都是糾扯不清的那種對人家好,也不是標準的對人家好,這些都是有所求的。

有所求的話,所帶來的都是苦。有所求的話,結果是運氣好、順的,百分之九十九是不可能的,只有百分之一是有可能。而且也不太可能輪到你嘛!所以,有所求帶來的就是苦。否則,為什麼有所求最後會變成苦呢?這些都是我們大家曾體會過的。

現在為什麼那麼苦?因為當初對人家有所求太高了,現在就很苦嘛!這是佛講的。所以對人不要有所求,就是利弊、得失心少一點,才像個修行人。利弊、得失心太重的的話,那根本不是個修行人。

 

修行人看起來好像無情無義的樣子,其實他不是無情無義,他的所求真的很少,所以看起來好像是無情無義。其實他是有情有義的人,只是感覺不出來。

而我們的有情有義,大部分都是「我對你好,你也一定要對我好。」這種相對論太重了、相對得失心太重了,這個不叫有情有義,這個叫有所求太重,這樣不好。

 

有所求為什麼不好呢?會帶來煩惱、帶來苦啊!現在我們不想帶來苦,就要分辨哪些東西會帶來很苦、哪些東西不會帶來苦。有所求就會帶來苦,這就是佛教裡面教你們最好的精神,聽懂了嗎?

打個比方:我從小把阿文當親生兒子一樣照顧,他長大以後,當我是怨家一樣,一直攻擊我,但我還是一樣看待阿文。好像他是生重病的兒子,我是他的母親,一天到晚都很照顧他,很仔細地照顧他,如此這般,還要用更慈悲的心來對待他,這就是佛子行。

 

所以,對自己的子女也好、對自己的父母也好,反正就是不管有沒有結果、有沒有答案、有沒有所求,都不管。不要去求什麼,繼續對他好就對了。這樣去做,心裡就會很快樂。

不要有什麼期望,比如幾年以內他一定要聽我的、孝順我,一定要怎麼樣、怎麼樣。不要去訂這些。反正就不管了,就是在我的能力範圍內繼續對他好,繼續對他付出,那就有點像菩薩了。

 

不要有太多的期待啦!他自己真的要跳海、跳樓了,我也沒辦法。他真的跳樓,能夠的話,我也去把他救起來。反正只要我眼睛看得到的,耳朵聽得到的,我就一直對他好,這就是佛子行,也是菩薩的精神。

不要說我照顧他五年,那他一定要怎麼樣、怎麼樣的回報。太多的希望與失望的話,那就很苦。總之,就是這樣皮皮的對他好下去,OK?

 

你們不要太想不開了!釋迦牟尼佛改變不了眾生的時候,他自己先改。我們現在改變不了別人的時候,自己先改,搞不好人家跟著你改。不要一直堅持下去就對了,堅持下去會很苦。

 

2) 遇傲慢欺凌轉為敬如上師

第十七頌

同等或諸寒微士 雖懷傲慢屢欺凌
吾亦敬彼如上師 恆頂戴是佛子行

當地位比你高的人欺負你,你覺得還好啦!無所謂,可以接受。對師父罵你、損你,你也覺得還是可以接受。但跟自己一樣的、同輩的或同門師兄欺負你,你就想:他算什麼,跟我一樣嘛!或者是晚輩欺負你、輕視你的時候……,面對這些,你都要尊敬他們,如同對待自己的上師一樣恭敬,要像放在頂上恭敬,這就是佛子行。

 

現在對欺負你的人,要像對上師一樣的尊敬是不容易了。因為現在的弟子被師父罵了一頓,應該就跑了。以前弟子對師父是非常尊敬的,現在師父一拳過去的時候,這個徒弟即使有恭敬,最後還是一定會翻臉的。有時候不打,也一定翻臉的。

 

師問:「同等或諸寒微士」,同等是什麼意思?

徒答:同等是跟我一樣,就是不管是地位或是說跟我各方面……。

師問:各方面?講清楚一點!跟你一樣,是跟你什麼東西一樣,我怎麼知道?

徒答:跟我輩份一樣!或者是說比我還要差或輩份比我低的人……。

師說:跟我輩份一樣就對了,跟我一樣有錢、跟我一樣有身分、跟我一樣同年齡、家世也跟我一樣,什麼都跟我一樣……。或是比我差,比我沒錢、比我輩份小,好像是我的小弟或是靠我吃飯的,或是拿我零用錢的這些人,然後呢?

徒答:雖然他們對我有些話語或欺負、輕視之類的,我依舊還是一樣敬重他、尊重他。

師問:尊重到什麼地步?

徒答:當作是自己的師父一樣。也就是恆常當作在頂上的。

師說:為什麼叫頂上?因為我們最尊貴的是頭,最下賤的是腳。他最下賤的腳,放在我的頭頂上。

這一頌字面上沒什麼看不懂,這樣去做,就對了。所以有些員工讓你們很生氣的話,也不要太傷心,還是要慢慢原諒他們,意思就是這樣,聽懂了嗎?

 

(此時有些弟子課快上完才到)

你們有些人都是課快上完,最後才來。你們是非人哪?在等迴向是吧?等迴向就在門口等,不要進來!

等迴向的人叫做非人,或是中陰身的孤魂野鬼,那就在門口等,待會兒我們上完課就迴向給他們。

要聽課的人,沒有人是上完課才到的。上完課才到的那個人就是孤魂野鬼,他是沒資格聽課,他沒有具足聽課的因緣。

金剛乘灌頂驅魔的時候,唸「嗡 桑巴拉 桑巴拉……」,用一個紅的朵瑪丟出去。最後灌頂結束的時候,又丟一個朵瑪出去。你們有些人也是這樣?沒有的話,早知道要聽課,為什麼這個時候才要進來?要等迴向吧?那就在門口等,我迴向給你。

 

摘自《慈悲讓你更自在:佛子行三十七頌

རྒྱལ་སྲས་ལག་ལེན་སོ་བདུན་མ་བཞུགས་སོ།

《佛子行三十七頌》講記系列

  1. 歸敬頌 雖見諸法無來去
  2. 發起頌 正等覺佛利樂源
  3. 第 2 頌 貪愛親方如水動
  4. 第 3 頌 遠惡境故惑漸減
  5. 第 4 頌 常伴親友還離別
  6. 第 5 頌 伴彼若使三毒長
  7. 第 6 頌 依彼若令惡漸盡
  8. 第 7 頌 自身仍陷生死獄
  9. 第 8 頌 諸極難忍惡趣苦
  10. 第 9 頌 三有樂如草頭露
  11. 第 10 頌 無始時來憫我者
  12. 第 11 頌 諸苦由貪自樂起
  13. 第 12 頌 彼縱因貪親盜取
  14. 第 13 頌 吾身雖無少過咎
  15. 第 14 頌 縱人百般中傷我
  16. 第 15 頌 縱人於眾集會中
  17. 第 18 頌 雖乏資財為人賤
  18. 第 19 頌 雖富盛名眾人敬
  19. 第 20 頌 倘若未伏內瞋敵
  20. 第 21 頌 五欲品質如鹽滷
  21. 第 22 頌 諸所顯現唯自心
  22. 第 23 頌 設若會遇悅意境
  23. 第 24 頌 諸苦猶如夢子死
  24. 第 25 頌 求覺尚需捨自身
  25. 第 26 頌 無戒自利尚不成
  26. 第 27 頌 欲享福善諸佛子
  27. 第 28 頌 唯求自利二乘人
  28. 第 29 頌 甚深禪定生慧觀
  29. 第 30 頌 無慧善導前五度
  30. 第 31 頌 若不細察己過失
  31. 第 32 頌 因惑說他佛子過
  32. 第 33 頌 貪圖利敬互爭執
  33. 第 34 頌 粗言惡語惱人心
  34. 第 35 頌 煩惱串習則難治
  35. 第 36 頌 隨於何時行何事
  36. 第 37 頌 勤修諸行所生善
  37. 流通分 結行
  38. 附錄 師父的話
  39. 附錄 挖出你所有的醜陋叫根本上師
  40. 附錄 談信心
  41. 附錄 信行人.接傳承
  42. 附錄 搞清楚怨親,成佛修到一半
  43. 附錄 四加行的重要性
  44. 附錄 學習佛法的精神,不學當地的習俗
  45. 附錄 聞法須知
  46. 附錄 頂禮的意義
  47. 附錄 天鼓叩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