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三十七頌講記 — 第 25, 26 頌

秋竹仁波切

慈悲讓你更自在
《佛子行三十七頌》講記
第 25, 26 頌

 

(三)修學菩提心學處 分五:

1. 學習六度波羅蜜 分六:

(1) 學習布施不求報

第二十五頌

求覺尚需捨自身 何況一切身外物
故於身財盡捨卻 不望報是佛子行

這一頌是講六波羅蜜多中的第一個布施波羅蜜多。這四句話對台灣人很重要。台灣人很喜歡花錢,台灣人對佛法的布施也很多。真的,台灣人算很有福報,有福報就等於是有錢,這都是布施的果報。跟別的國家比起來,台灣每個人都過得很好,但跟自己國人相比,好像覺得很窮。其實跟別的國家比起來,還是很富裕的。

 

釋迦牟尼佛證得正等正覺的果位之前,捨了多少身?沒眼睛的人來要,就捐出眼睛;沒腎臟的來要, 就捐腎臟;沒肝臟的,就捐肝;沒心臟的……。即使會死,他也願意寧可捐出去。在捨身餵虎的地方,他全身都捐了。所以連自身都布施了,何況這些身外之物,也就是一定要去布施,無怨無悔地去布施,就對了。

 

真的無怨無悔布施的人,他不會寫自己的名字;有怨有悔的人,就會寫上功德主。第一個牌位裡面寫 「某某大功德主」,那這個布施就不是很好的布施。但是沒這樣做,道場是沒辦法維持的,所以就一定要宣揚。

 

正確來講,「無名」是最好的布施。這也是告訴你,捐了一點錢,不能產生驕傲。捐點錢,不需要跟佛菩薩討人情,捐了半天,還是你有好處嘛!

 

今天只是你的動機對與不對的問題而已,好處是一分一毫都不會少的。法會上有沒有記載,都沒有關係;在因果業力上,空中有一本肉眼看不到的大紀錄本,紀錄本裡寫得一清二楚,你怎麼假裝都沒有用。

比如我今天假借一下阿文的名字,我報阿文的名字,替阿文布施,那我是不是能得到?其實一分一毫全部都騙不了的,你布施多少,就得到多少。

 

我有智慧、有心胸的話,人家布施的時候,他布施什麼,我也可以隨喜得到利益。但是一般人,都是人家做布施,我們窮人在嫉妒。

現在大部分都是有錢人在布施,因為他上輩子做得很好啊!他有錢,他布施啊!你上輩子做得不好,所以這輩子窮啊!現在有錢人布施時,你又起嫉妒心,那就又造業了,造得更窮,結果你不會變成有錢的。

 

布施須要無怨無悔。台灣現在有個很奇怪的布施,比如:布施兩年了,再去追究說:「哦,我兩年前捐的那個東西在哪裡?」可是布施後,那個東西不是你的吧?應該是別人的吧!你憑什麼去追?你還去追的話,表示你還把它當作是「我」布施的,有個「我」貼在上面的話,那你還沒有布施出去。聽懂了嗎?這沒有功德喔!

以佛法來看,去追究,就沒有功德,真的沒有功德,完全沒布施掉嘛!你只是借放在那裡而已嘛!這個不叫布施,這叫作借給人家,而且態度又很不好,借給人家,還管人家東西怎麼樣。

比如:房子租給人家了,還去管人家房子有沒有整理乾淨,這是很低級的屋主。供養給黃喇嘛的東西, 從今天起就是黃喇嘛的,跟你沒有關係。時間久了,忘記了,這樣是最好的供養,真的有捨得!

所以花錢不一定能有布施的果報,要聰明一點,要有智慧去判斷。花了錢、又附帶願望,這是不好啦!真正布施不要這樣。

 

布施的真正意義叫作無貪,布施能讓你的心裡貪念變少的話,就是最大的布施。

有一天,密勒日巴弟子問他:「釋迦牟尼佛的布施波羅蜜多,不是修圓滿了嗎?世界上為什麼還有那麼多的窮人啊?尤其是在他成就正等正覺的菩提迦耶,乞丐最多,為什麼還說釋迦牟尼佛的布施波羅蜜多圓滿呢?」密勒日巴就唱了一首歌說:「斷了小器和貪念,就是圓滿布施波羅蜜多。」

所以口袋飽飽的全部都布施,不一定叫最大的布施,最主要還是自己的心。

 

心要斷除貪念,先訓練把東西送出去,讓自己捨得,布施完以後自己也變窮了,這樣的時候,布施波羅蜜多就圓滿了。

人家跟你要的時候已經沒有了,知道沒有了,人家就不會跟你要。而且給了以後,也不會去想,就這樣無怨無悔。

缺錢的時候也不去想,我當初不要布施那麼多,只要一點點就好了,今天就不會過得那麼不好。能這樣的布施,那怨天尤人的心態也不會有。

 

我們邀人家捐錢時要問:「哦!這樣會不會造成你生活的困擾?如果會,那暫時不要捐好了,捐對你不好啦,會造成罪業啦!」佛行事業中雖然要讓人家布施,但帶領布施的人要有智慧。

布施的人百分之百不可能有智慧,帶領的人就一定要是個善知識。他很有智慧,能判斷這個人不能做 布施,這個人可以做布施,能這樣安排比較好一點。

一般來講,帶領的善知識,這些全部都會告訴你。不能只要拿到錢就好,不能這樣。

大家花錢跟佛法結善緣嘛!善緣不要變成惡緣,要從頭到尾都是圓滿, 圓滿到你往生以及來世絕對帶得飽飽的。往生前還不一定是圓滿喔,還會產生很多的疑問,所以這邊就一次一次告訴你,一直告訴你,這些都需要善知識的原因,就是這樣。

 

(2) 學習持戒利自他

第二十六頌

無戒自利尚不成 欲成他利豈可能
故於三有不希求 勤護戒是佛子行

這一頌就是講六波羅蜜中的第二個持戒波羅蜜。只選擇做布施而不持戒,這是不可以的。布施跟持戒相比,持戒比較重要。它的重要性是有先後順序的。

有些人為了布施不持戒,有這種想法是不對的。我們寧可放棄布施也要持戒,因為持戒是很重要的。

 

什麼是持戒呢?能把當初你跟師父、跟諸佛菩薩答應的事情,繼續守下去,這就是一個承諾,按照這個承諾守下去就是持戒,其他沒有所謂的持戒,持戒就是一個承諾。

 

無戒自利尚不成 欲成他利豈可能

沒持戒的人,連自己都顧不好,他怎麼能顧別人?自己都顧不好的人,還能顧別人嗎?

有時候雞婆好心的去幫忙別人是件好事,但這時候如果自己也沒有修得一點點功夫,就去幫忙別人,自己反而都被別人拉下去了。所以這都要小心,自己先修好,自己要持好戒。

 

第三句寫:「故於三有不希求」,很多人持戒都是為了修下輩子長得好看。這輩子長得好看、英俊瀟灑,是上輩子持戒持得很好的果報,所以這輩子誰看到他都很順眼。女生也一樣,長得漂亮都是上輩子有持戒。但如果因為知道這樣,心想:「哦!我這輩子很醜,那我就好好持個戒,下輩子也可以長得帥一點。」有這樣的想法,也不可以。

沒有錯,持戒的果報是這樣,但是單單為了求這個果報而去持戒的話,那麼這個持戒也不怎麼好,所以說:「故於三有不希求」。

三有就是輪迴的意思,哪裡都一樣,不能有這種為了下輩子長得帥一點、長得漂亮一點而持戒的欲求。

 

持戒持得很好的人,年齡老了,頭髮無論是白或黑都有光澤,皮膚光亮而且細皮嫩肉,身上有很好的味道,聽說這就是戒香。

有些師父說:「戒香也不是什麼,跟佛法真的也沒什麼關係,他是男性荷爾蒙太多了,就是男性荷爾蒙的味道,所以有特別的香味。」反正知道他有這個味道,就絕對不是花和尚。

出家眾就是不能有男女之愛,精子要守住,精子緊守、緊守,幾十年以後,從皮膚裡面散發出來的就是中國講的戒香。它有一種特別的香味,這跟身體也有關係。

守戒守得很好,才有這個戒香;守戒守得不好,當然沒有。漏精子的話,就不會有這個味道。

小和尚處男到八十幾歲,完全不漏,就會有這種戒香,所以戒香是一種很好的香味,這不是天上佛菩薩的什麼香,是人體體內發出的一種香味。真正戒香的意義就是這樣,有這種說法。

 

勤護戒是佛子行

菩薩戒有三種: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攝律儀戒是遮戒跟自性戒兩個都要捨離,例如:受具足戒的和尚不能去摘水果,不能站著尿尿,不能站著吃飯,吃飯時不能講話,吃飯時眼睛不能瞟來瞟去,類似這些叫遮戒。

殺人、放火、欺騙,叫做自性戒。自性戒就是十惡業都不可以做,如:殺、盜、淫、妄……,這些都不可以做。

菩薩戒有特別的戒律,沒受菩薩戒的僧眾及一般沒守戒的人沒有這兩個罪。有受戒,就犯了遮罪跟自性罪兩個罪業。兩個的罪業都能夠以攝律儀戒守住,不要去犯,這就叫攝律儀戒。

 

什麼叫做攝善法戒呢?六波羅蜜多等等的一切善業,沒有生出的話,想辦法讓內心生出。有生出的話,讓它增長。

比如沒有錢的話,要去賺,賺了以後,要守財。去賺善業,賺完就守善,這個叫做攝善法戒。

那饒益有情戒呢?就是希望一切眾生能夠得益樂而守的戒。這三種就是佛陀講的三種戒。

 

龍樹菩薩講:

戒如動靜之大地 一切功德之根本

戒就如同大地。情器萬物全部都靠這個大地生存,沒有大地,這些情器萬物絕對沒辦法生存。同樣的所有功德的基本就是要守戒,沒有守戒的話,所有功德都沒辦法累積,所以守戒很重要。

 

今天就講到這裡。希望大家能夠聽懂,聽懂一點,做到一點,一點一點進步,點點滴滴累積起來,有一天變得很多,那就很好。不好的改一點、改一點,多多少少改一點,就這樣。

 

摘自《慈悲讓你更自在:佛子行三十七頌

རྒྱལ་སྲས་ལག་ལེན་སོ་བདུན་མ་བཞུགས་སོ།

《佛子行三十七頌》講記系列

  1. 歸敬頌 雖見諸法無來去
  2. 發起頌 正等覺佛利樂源
  3. 第 2 頌 貪愛親方如水動
  4. 第 3 頌 遠惡境故惑漸減
  5. 第 4 頌 常伴親友還離別
  6. 第 5 頌 伴彼若使三毒長
  7. 第 6 頌 依彼若令惡漸盡
  8. 第 7 頌 自身仍陷生死獄
  9. 第 8 頌 諸極難忍惡趣苦
  10. 第 9 頌 三有樂如草頭露
  11. 第 10 頌 無始時來憫我者
  12. 第 11 頌 諸苦由貪自樂起
  13. 第 12 頌 彼縱因貪親盜取
  14. 第 13 頌 吾身雖無少過咎
  15. 第 14 頌 縱人百般中傷我
  16. 第 15 頌 縱人於眾集會中
  17. 第 16 頌 我以如子愛護人
  18. 第 17 頌 同等或諸寒微士
  19. 第 18 頌 雖乏資財為人賤
  20. 第 19 頌 雖富盛名眾人敬
  21. 第 20 頌 倘若未伏內瞋敵
  22. 第 21 頌 五欲品質如鹽滷
  23. 第 22 頌 諸所顯現唯自心
  24. 第 23 頌 設若會遇悅意境
  25. 第 24 頌 諸苦猶如夢子死
  26. 第 27 頌 欲享福善諸佛子
  27. 第 28 頌 唯求自利二乘人
  28. 第 29 頌 甚深禪定生慧觀
  29. 第 30 頌 無慧善導前五度
  30. 第 31 頌 若不細察己過失
  31. 第 32 頌 因惑說他佛子過
  32. 第 33 頌 貪圖利敬互爭執
  33. 第 34 頌 粗言惡語惱人心
  34. 第 35 頌 煩惱串習則難治
  35. 第 36 頌 隨於何時行何事
  36. 第 37 頌 勤修諸行所生善
  37. 流通分 結行
  38. 附錄 師父的話
  39. 附錄 挖出你所有的醜陋叫根本上師
  40. 附錄 談信心
  41. 附錄 信行人.接傳承
  42. 附錄 搞清楚怨親,成佛修到一半
  43. 附錄 四加行的重要性
  44. 附錄 學習佛法的精神,不學當地的習俗
  45. 附錄 聞法須知
  46. 附錄 頂禮的意義
  47. 附錄 天鼓叩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