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三十七頌講記 — 第 29, 30 頌

秋竹仁波切

慈悲讓你更自在
《佛子行三十七頌》講記
第 29, 30 頌

 

(5) 學習禪定除煩惱

第二十九頌

甚深禪定生慧觀 能盡除滅諸煩惱
知已應離四無色 修靜慮是佛子行

這一頌講六波羅蜜多中的第四個:禪定。一般認為禪定是一個人處在很高的境界,好像是凡夫做不到的,其實也不是。心靜靜地,坐在那裡,這樣坐的人就是止修。

但是如果沒有一個目標的話,我們的心靜不下來,所以就看著一尊佛像、看一個「阿」(ཨ) 字或佛字,或是跟佛有關的字。看著它,專注在那裡,就是修禪定。所以要用善慧轉移著相的念頭。

 

我們的心很煩亂嘛!比大海浪還恐怖,東南西北奔跑,一天都停不下來。禪定就是能靜靜的,有禪定功夫的人是不怕寂寞的,越安靜越好,這些我們都要練習。

所有的想法都是往外想,我們就是不要往外想,要往內收回來,空著在那邊,不讓它亂想。簡單來講,禪定就是這樣。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都需要禪定,沒有禪定的話,心不會乾淨,在雜亂的心念當中去做善業的話,就不正確。

禪定就是先讓心清淨,然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才能做得很好,這些修行的前後順序都很重要,都是牢不可缺的。

 

(6) 學習智慧成正覺

第三十頌

無慧善導前五度 正等覺佛不能成
故具方便離三輪 修智慧是佛子行

這一頌講六波羅蜜的第六個般若波羅蜜。前面講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五個外道也都有,但如果沒有智慧的話,就沒辦法成佛,所以前五度都需要般若空性。

智慧就是般若,般若就是空性。那空性是什麼呢?離著相。

什麼叫離著相呢?就是「無準」,沒有這個準。準就是準確的準,有個準就是有一個方向,無準叫做般若。

無準就是心無罣礙,無準才有辦法離著相,這就是般若。

 

現在就只能這樣講。你們雖然有般若,「諸佛所證,眾生本具」,你們心裡都具足。但是你們太爛了,我也沒有辦法跟你們講。你們自家的東西,自己都沒辦法看清楚,眾生很可悲就在這裡。

佛教講的道理就是,所有的東西都是在你的心裡,佛也不在很遠的地方,佛在最近的地方,佛在這裡!

大家都指著胸前啦!其實也不是胸前,再往內走,心在裡面。離二障、二慧圓滿的智慧還在裡面,但沒有三輪體空的話,不會成正等正覺,所以要方便與三輪體空,無著相地修智慧,這就是佛子的行為。

 

一般來講,無著相沒那麼簡單,須要對佛菩薩有恭敬心,對師父具足百分之百挺他的信心。你們沒有信心,我也沒有辦法,佛也沒辦法度你,因為你對佛不信任嘛!就是用試試的而已。

我們大家對佛、對師父都是用試試的,試試看靈不靈哪?準不準啊?但這只是越玩越癢而已。越玩,你心裡就越癢癢的,結果一輩子想玩而已,沒有解到任何答案。

 

大家都是盲目的,所以沒什麼用處。沒有用處不是我講的,本來就是沒有用。哪像一般台灣人,燒一炷香就要生生世世全家都保平安?這有可能嗎?自己不會覺得不好意思嗎?我都覺得很不好意思。

小小的一炷香,幾毛錢而已嘛,上香後要求了多少?香都已經點完了,那些老太婆的話還沒講完。心裡貪求那麼多,我們應該要不好意思才對。付出那麼少,對別人的要求那麼多,我們是不是這樣呢?這樣佛菩薩怎麼救?這種的心,佛菩薩還救下去,那佛菩薩都救壞人就好了,所以這些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通常我們今天不順,出了問題,要靜靜地去想,其實百分之百都是自己的錯,不是別人的錯。

不要管前世,只說這輩子就好了,這輩子就已經得罪人家了,欺負人家了、害到人家了。雖然我沒有想害人的心,但就是害了。

我們不知道有害過人,這就是無明嘛!無明叫做白目、白癡。無明不是一間屋子黑黑的、髒髒的,伸手不見五指那樣。無明,現在的話叫做搞不清楚狀況,什麼都不清楚叫白目嘛!那就叫做無明。這種白目的無明,讓我們害了很多眾生,既然已經害了,被害回來是應該的、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為什麼呢?這個叫因果。

我害了你是因,果就是被害回來,我收到我當初做的果。那怎麼辦呢?自己釀的酒,不好也要喝,不能怪誰,因果就是這樣來的。

 

學佛的人都要怪自己,不要怪別人。每個人都很清淨,但最不清淨的是自己,這點很重要。

能知道一些佛教的專有名詞很好,但我看你們年齡那麼大了,要重新讀佛學理論快來不及了,所以講重點就是這樣,就是要遵守因果。

因果就是:好的因,等待的果就是好的、舒服的;惡的因,等待的果就是不舒服的。如果自己不要不舒服,那人家怎麼會要這個東西呢?我們當初就曾經讓人家不舒服嘛!所以現在回來讓自己不舒服啊!這就是因果。

 

遇到的所有壞事,都是自己造成的,不能怪誰,這是修行佛法第一件事情。

自己要心甘情願的接受,心不甘情不願,那講因果都是廢話,只是嘴巴講一講因果、因果喔!

比如人家家裡出事了,就說:「哦!他受果報了;哦!他阿公做不好啦!他奶奶做不好啦!所以他活該。」我們就是很喜歡指責人家,但輪到自己的時候,有想到嗎?輪到自己的時候,會想到是因果嗎?會說:「我受果報了,我受現世果報了!」我們有想過嗎?沒想過嘛!就只會說人家是現世果報,自己受現世果報的時候就跳腳,對不對?就是這樣,沒有用。

 

很多事情都要想開。自己想不開的話,天下沒有一位佛菩薩、沒有一件事情會讓你有一天突然地「piang!」就想開了,沒這回事!想開是要自己慢慢地努力,沒有說哪一天睡醒就想開了,沒有這種神話故事。

 

我講的每件事,大家都要聽得很清楚,因為有這樣的因果關係,所以做一個甘願受的人,那未來都是快樂的。

你沒有害人,人家不可能害你;人家害你的時候,你就想一想,之前我絕對有害別人,否則別人不可能無緣無故害我。不是這樣的話,釋迦牟尼佛講的因果就出問題了。

所以害人的果最後就害到自己。有些人自以為是聰明害到別人,但不要太高興,不用多久自己就會受罪,因此我們要遵守的就是這些。

 

他喜歡被害的話,我們害他沒有關係,他喜歡嘛!但自己想受害的話,那就去害人家,因果就在等著,就是這樣。

也是有這種人,不騙他,他覺得不爽;騙他,他很開心,多數台灣人就是這樣。但被騙過後,就開始抱怨一大堆。其實當初會被騙,就是被「貪」騙嘛!

功德也是一個貪,解脫也是一個貪,輪迴也是一個貪,全都不要有貪,所以這裡特別強調「故具方便離三輪」,就是這些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都需要離三輪。

什麼是離三輪呢?沒有貪就是離三輪。

 

我常常說,東西送了黃喇嘛以後,就屬於黃喇嘛的,不要一天到晚,把自己的名字貼在上面:「我送你的東西在哪裡?我那個在哪裡?」那表示你還沒有送,只是借給他用而已,不要有這種想法。

供佛也是,供完了,這個東西完全不屬於你的,不能去想這是你的東西。要想:「這是別人的東西。」那對這個東西就不會起貪瞋癡。

如果送人家東西,還認為是自己的,就會起貪瞋癡。比如我的東西被亂用了,我的東西跑到哪裡去了?我的東西誰拿走了?

如果這樣就不要送,只要放在家裡,就不會起貪瞋癡嘛!所以一切事都要三輪體空。

三輪體空講的就是這種概念,有這種的想法叫般若,就是無著相,空就是在講這個。

 

每個台灣徒弟,我叫你們不要講,都還是在講,比如︰「我唸了某某咒語十萬遍……。」天天掛在嘴上,那這功德沒有了。

《普賢行願品》不是說,迴向給一切眾生嗎?既然已經迴向出去了,你還抓著有個十萬遍的念經功德啊?那表示還沒給眾生啊!否則已經都給眾生了,還有什麼?我做的功德已經分給人家了,拿走了,沒有了啊!這個叫三輪體空的觀念。

所以不要一直講,佛教裡面講無怨無悔的布施叫三輪體空,聽得懂嗎?

 

持戒就是不能有驕傲,不能說我戒持得很好,你們戒持得不好,怎樣怎樣……。有這樣的話,就沒有三輪體空。

忍辱的話,如果說,我忍得很好,他忍得不好。又開始計較、開始比較,三輪體空又沒了。

這些都是你家的事,不要去跟人家討功勞,三輪體空般若就來了。除此之外也沒什麼叫般若。

 

禪定的時候,覺受很多,禪定時心靜下來,這種止修的清淨,簡單來講比吃麻藥、吸毒還更靜,更快樂幾百倍。這時候般若馬上就要出現;不可以有「喜」,「喜定」也是很恐怖的,就是一年、三年、四年不吃飯,靜靜坐在那邊也沒關係,只要呼吸就好了,這樣靜下來,也沒什麼啦!無色界的定義,輪迴的因而已,沒有什麼。

所以要三輪體空,對靜定不可以執著、不可以著相,般若就來了。這就是般若的意思。

佛經裡面講的般若,白話就只能這樣解釋。文言文的解釋註解中寫得很多、很清楚,而我講的這些是註解中沒有的。

 

總之,什麼事都要低調一點,尤其是做佛教功德一定要低調一點,就是要無怨無悔,就像「無名氏」,無名的布施。為什麼?他無怨無悔嘛!

我們的大功德主名字都寫在第一個位置上,漏掉的話就翻臉了,這樣就沒有功德了,只是對贊助法會上有點幫助而已,對他來講沒什麼用,我講真的,沒什麼用!但是辦法會就不能這樣講。

 

摘自《慈悲讓你更自在:佛子行三十七頌

རྒྱལ་སྲས་ལག་ལེན་སོ་བདུན་མ་བཞུགས་སོ།

《佛子行三十七頌》講記系列

  1. 歸敬頌 雖見諸法無來去
  2. 發起頌 正等覺佛利樂源
  3. 第 2 頌 貪愛親方如水動
  4. 第 3 頌 遠惡境故惑漸減
  5. 第 4 頌 常伴親友還離別
  6. 第 5 頌 伴彼若使三毒長
  7. 第 6 頌 依彼若令惡漸盡
  8. 第 7 頌 自身仍陷生死獄
  9. 第 8 頌 諸極難忍惡趣苦
  10. 第 9 頌 三有樂如草頭露
  11. 第 10 頌 無始時來憫我者
  12. 第 11 頌 諸苦由貪自樂起
  13. 第 12 頌 彼縱因貪親盜取
  14. 第 13 頌 吾身雖無少過咎
  15. 第 14 頌 縱人百般中傷我
  16. 第 15 頌 縱人於眾集會中
  17. 第 16 頌 我以如子愛護人
  18. 第 17 頌 同等或諸寒微士
  19. 第 18 頌 雖乏資財為人賤
  20. 第 19 頌 雖富盛名眾人敬
  21. 第 20 頌 倘若未伏內瞋敵
  22. 第 21 頌 五欲品質如鹽滷
  23. 第 22 頌 諸所顯現唯自心
  24. 第 23 頌 設若會遇悅意境
  25. 第 24 頌 諸苦猶如夢子死
  26. 第 25 頌 求覺尚需捨自身
  27. 第 26 頌 無戒自利尚不成
  28. 第 27 頌 欲享福善諸佛子
  29. 第 28 頌 唯求自利二乘人
  30. 第 31 頌 若不細察己過失
  31. 第 32 頌 因惑說他佛子過
  32. 第 33 頌 貪圖利敬互爭執
  33. 第 34 頌 粗言惡語惱人心
  34. 第 35 頌 煩惱串習則難治
  35. 第 36 頌 隨於何時行何事
  36. 第 37 頌 勤修諸行所生善
  37. 流通分 結行
  38. 附錄 師父的話
  39. 附錄 挖出你所有的醜陋叫根本上師
  40. 附錄 談信心
  41. 附錄 信行人.接傳承
  42. 附錄 搞清楚怨親,成佛修到一半
  43. 附錄 四加行的重要性
  44. 附錄 學習佛法的精神,不學當地的習俗
  45. 附錄 聞法須知
  46. 附錄 頂禮的意義
  47. 附錄 天鼓叩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