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三十七頌講記 — 第 35 – 37 頌

秋竹仁波切

慈悲讓你更自在
《佛子行三十七頌》講記
第 35 – 37 頌

3. 學習斷煩惱持正念

第三十五頌

煩惱串習則難治 勇士明持念正器
貪等煩惱初生時 即摧壞是佛子行

煩惱就是貪、瞋、癡,我們一直都很讓它,一直讓它,一直順著它,有一天真的想要改過來,就很不容易。

今天生氣,不要說下一次、下一次,當下就要處理,不要說慢慢來,要馬上處理,這叫

貪等煩惱初生時 即摧壞是佛子行

馬上要處理,生氣了立刻把它忍下來。

 

初學者第一個就是要忍、要假喔!要心口不一的假。沒關係,假久了,假就變成真。

如果連假都不願意,那怎麼會變成真呢?真的生氣了,也假裝不生氣、假裝不講話、假裝笑一笑,這些都要做!做假、做假,做到最後就真的成了老戒行了。

 

西藏有句成語:「假久了就變真。」假變真的時候,你就變對了,你就成功了!連假都不願意做的人,怎麼可能有一天會變成真的呢?

大家都常說:「假的,我做不來。」做不來的,就是要做啊!你做得來的東西,都沒什麼好事啊!

 

對那些天生就喜歡假的人,師父會說:「你不要那麼假,假是沒有意義的,越假越賊,不可以這樣!」要他說老實話。

反過來,有些人不願意假,他就沒有機會改,師父就要他假,多假都沒有關係,你就在別人面前假一下嘛!假久了,回家後變成真的,這就對了!

這裡有各別不同的解釋,每個人都不一樣,不是說一定要這樣、要那樣。說這個百分之百錯,那個百分之百對,沒這回事!佛教裡面,事情也沒有絕對的。所謂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就是這個意思。聽懂了嗎?

這是你們真正需要的東西。所以不爽,裝爽!生氣了,裝不生氣!裝久了以後,真的氣也沒有了,對生氣也沒有什麼興趣。

 

現在很多人為了一點點小事就生氣,本來是生一點點小氣,周遭的人,一直加油添醋,就更生氣。再一直加油下去,就打人了!這樣有什麼好呢?

但我們很喜歡聽加油添醋嘛!比如受到一點委屈,人家說:「啊!不會怎麼樣。」你就不想聽,認為人家不關心你,就一直罵。

相反的,如果有人說:「對啦,你被欺負了,你都沒看到,你看到的只是一點點。我看到他背後一直講、一直講。」這樣你就更氣啊!就開始去打人。所以不是要這樣才叫關心啊?這叫害你!不是嗎?所以不要聽這些有的、沒的!

 

很喜歡談是非、很喜歡聽是非,就會產生一些恨,一直都會出現矛盾,不要學那些。

自己有煩惱,不好意思說出來丟給別人。我們都在想辦法,解決人家的煩惱,如果把自己的煩惱丟給人家,人家也產生煩惱,這有什麼好處呢?這叫造業!

不只一個人造業,拖了很多人下水,這樣造的罪業很重的喔!結果也不會很好。

這些都要記住,就不要這樣,這是這一頌講的重點。

 

4. 學習具正知之見行利他

第三十六頌

隨於何時行何事 應觀自心何相狀
恆繫正念與正知 修利他是佛子行

我們吃喝拉撒睡,做任何事情的時候,去觀察自己的心到底在幹什麼?我今天這樣說,是在替人家說話?還是表面上替人家說話,但背後存有自己更大的利益?這些都要觀察清楚。

有這種的話,就不要說。真的沒有自己的利益,為了他人的利益去說的,絕對可以做。

 

有些人說:「我替人家做了那麼多事情,還被人家罵成這個樣子。」但應該不會這樣吧!你替人家做事情,你的動機心應該是非常的不純。你假藉替人家做事,其實是要顧自己,最後被人家發現了,被罵了。但是你笨笨的,你以為這一點沒被發現,就一直到處對人說冤枉,冤枉啊!其實活該!這是你動機心不純嘛!才被人家發現。

 

真的有一個動機心像釋迦牟尼佛一樣的話,人家沒什麼好發現的啦!人家越發現越感動,人家會慚愧、懺悔。

然而我們並不是這樣,我們自己以為這樣做是有顧到別人的利益,其實最後得到大利益的是自己。這樣一直做下去,就忘記了,最後被批評,就說我真的有替你做事。其實有是有啦!但是動機心不怎麼好。被人家發現了,被罵了,活該嘛!這也沒什麼。假藉利益他人名義去照顧自己的利益,這就是千錯萬錯嘛!這句話聽懂了嗎?

 

每次自己幹什麼都要謹慎,是做對還是做錯?做對、做錯自己應該最清楚了。現在我真的做錯了,不可以;現在我做對了,那沒有關係,就這樣觀察自己的心。

自己的心,自己去觀察,不管幹什麼永遠都看著它、監控它。

監控自己的心就是正念。以佛教來講,正念、覺念就是能監控心念的意思。

 

5. 學習淨慧迴向菩提

第三十七頌

勤修諸行所生善 為除眾生無邊苦
咸以三輪清淨慧 迴向菩提佛子行

這一頌講:我過去、現在、未來所做的一切聞思修等等的功德,都不留給自己,不留給後代子孫,要留給所有的眾生,全部分享給大家,這就是迴向。

迴向給無量無邊的眾生時,須要懂得三輪體空。

什麼是三輪體空的迴向呢?心裏無怨無悔。絲毫不摻雜貪瞋癡的迴向給大家啦!

 

迴向給大家,說是很簡單,做就不容易。我們迴向時,有很多需要改正的地方。

比如:我們辦法會,沒寫到自己的名字,就覺得得不到,會計較說:「忘了寫名字,啊!完蛋了!完蛋了!得不到了!」但是法會一定要寫名字嗎?這是錯的!閻羅王沒那麼遜吧!

超度牌位上沒有寫你的名字,他就忘記、不知道、不記得,這是不可能的,對不對!閻王,他啊!只要你付出,他記得一清二楚,他也不會亂弄。同樣的名字,他還記得是誰,他是很公平的。

閻羅王的黑白無常,他們那邊有本生死簿,還有一個功過秤。生死簿一打開,法會上你忘了寫名字,沒有關係,這裡一有動機,只要你錢跟力布施出去了,生死簿馬上就登記了,所以放心啦!

而這些功德全部都要迴向給人家,但是我們眾生都不願意啊!所以這裡講需要三輪體空的迴向。

 

我們的迴向都是為了有報有恩嘛!但佛教覺得這個不可以,為什麼呢?

我們燒香、點燈,都是為了對付貪瞋癡,太高興也是有得失,不高興也有得失,沒什麼感覺是無得失。所以一切作為,心理都要取得平衡,知道嗎?

取得平衡不容易,就是要拜個師父,跟他學習,過程很多,快樂不快樂,都要聽師父的!

釋迦牟尼佛、金剛薩埵不會開口,佛經裡面也沒辦法寫得那麼清清楚楚。所以要開心,就是要拜個師父。

 

有人禪坐靜下來時,好不容易求得心的安住,生起喜悅,這個時候就不容易放下。但這個也還不是解脫,只是生天界的因,不是好事。

它是不是一個過程?對!是一個過程。師父沒有教好,停留在那裡也不太好。

 

如果迴向完功德,還一直向人家炫耀,那表示這功德還沒有迴向,還是自己的喔!

迴向就是要送給人家,你昨天念了十萬遍,迴向功德的時候,這十萬遍不是為你自己念的,是為全部眾生念的,所以沒什麼好說的。迴向跟布施都是一樣的觀念,一樣的道理。

 

你們供養給師父之後,你們還是管啊!比如:我給師父的食物,為什麼不吃?我供養的衣服,為什麼師父還不穿?有這樣的心,表示還沒有供養,還沒有布施。

東西供養或布施出去,就不可以有自己東西的想法,有這樣的想法表示還沒有放下。所以分給人家就是人家的,不要再想是自己的,不管人家怎麼用,就不關我的事。這些都是你們心裡要放下的。

 

不供養給師父,師父還是活得好;供養給師父,師父也不一定就過得更好。所以放下來,就沒這回事!

眾生跟弟子都要斷除愛執,斷不了執著,也沒辦法!如果是這樣的話,師父就叫你不要供養,就好了。很多師父都不收供養,就是這個原因。

 

供養給師父後,還是貼著你的標籤,那表示沒有斷除你的執著。

給師父應該就是師父的,已經不是你的了,還貼著你的標籤在上面,那就還是你的,那就不要供養,拿回去就好了!這樣也不會有很多的問題。

 

摘自《慈悲讓你更自在:佛子行三十七頌

རྒྱལ་སྲས་ལག་ལེན་སོ་བདུན་མ་བཞུགས་སོ།

《佛子行三十七頌》講記系列

  1. 歸敬頌 雖見諸法無來去
  2. 發起頌 正等覺佛利樂源
  3. 第 2 頌 貪愛親方如水動
  4. 第 3 頌 遠惡境故惑漸減
  5. 第 4 頌 常伴親友還離別
  6. 第 5 頌 伴彼若使三毒長
  7. 第 6 頌 依彼若令惡漸盡
  8. 第 7 頌 自身仍陷生死獄
  9. 第 8 頌 諸極難忍惡趣苦
  10. 第 9 頌 三有樂如草頭露
  11. 第 10 頌 無始時來憫我者
  12. 第 11 頌 諸苦由貪自樂起
  13. 第 12 頌 彼縱因貪親盜取
  14. 第 13 頌 吾身雖無少過咎
  15. 第 14 頌 縱人百般中傷我
  16. 第 15 頌 縱人於眾集會中
  17. 第 16 頌 我以如子愛護人
  18. 第 17 頌 同等或諸寒微士
  19. 第 18 頌 雖乏資財為人賤
  20. 第 19 頌 雖富盛名眾人敬
  21. 第 20 頌 倘若未伏內瞋敵
  22. 第 21 頌 五欲品質如鹽滷
  23. 第 22 頌 諸所顯現唯自心
  24. 第 23 頌 設若會遇悅意境
  25. 第 24 頌 諸苦猶如夢子死
  26. 第 25 頌 求覺尚需捨自身
  27. 第 26 頌 無戒自利尚不成
  28. 第 27 頌 欲享福善諸佛子
  29. 第 28 頌 唯求自利二乘人
  30. 第 29 頌 甚深禪定生慧觀
  31. 第 30 頌 無慧善導前五度
  32. 第 31 頌 若不細察己過失
  33. 第 32 頌 因惑說他佛子過
  34. 第 33 頌 貪圖利敬互爭執
  35. 第 34 頌 粗言惡語惱人心
  36. 流通分 結行
  37. 附錄 師父的話
  38. 附錄 挖出你所有的醜陋叫根本上師
  39. 附錄 談信心
  40. 附錄 信行人.接傳承
  41. 附錄 搞清楚怨親,成佛修到一半
  42. 附錄 四加行的重要性
  43. 附錄 學習佛法的精神,不學當地的習俗
  44. 附錄 聞法須知
  45. 附錄 頂禮的意義
  46. 附錄 天鼓叩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