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清楚怨親,成佛修到一半

秋竹仁波切

搞清楚怨親,成佛修到一半

對修行佛法來講,怨親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搞清楚怨親以後,這個人才是真的有智慧、有慈悲。今天所有進入佛門的人,也是因為有這個怨親存在,才讓你進入佛門。所以怨親是一種善知識,也是教你的老師、師父。

 

天人為什麼沒有辦法學佛?他太快樂了,他沒有所謂怨親那麼多的災難。我們當人才有怨親,最後運氣好,有佛法的因緣,遇到佛教,懂得慢慢的去改變。所以怨親兩個字搞清楚以後,你的成佛之道可以說修到一半了。

如果修了半天還都搞不清楚怨親,就是對怨親的認知不夠,那修行佛法還沒修到什麼地步。所以一切眾生都包含在怨親裡面,這兩個能度化好,那麼一切眾生就度得差不多了。

 

讓你快樂的那個叫做親,讓你不快樂的那個叫做怨,一般的怨親只能這樣去判斷。有辦法讓你很快樂或是讓你很生氣的人,這個就是怨親。

 

很多人都把怨親當作兩個人,一個永遠是親,另一個永遠是怨。其實不是,怨親是同一個人。

早上親家,晚上怨家;晚上怨家,隔天又變親家。所以怨親是同一個人,不是兩個人。

 

我們一直都想不開的就是對怨的弊和對親的利,二者的得失心太重,而修行佛法絕不允許離開怨親這兩個。

怨親攪和得很好,這個人就修得很好;怨親都攪和不來,那這個人沒辦法修行了。因此真的離開怨與親的分別心以後,你就成佛了。

 

成佛以後,只是自己的怨親離開而已,他人的怨親還是在一起。佛的慈悲永遠都存在,佛的精神還是存在於我們這麼劣根性的眾生當中。所以修行佛法永不離開怨親。

怨親是同一個人,有了親才會有怨,親越深,怨越深。所以怨親越深的人過得很苦。

很多人為什麼活不下去呢?因為對怨跟親陷入得很深,自己又沒有能力處理,又沒有智慧去判斷,那就會出事情,所以怨親兩個就是同一個人。

 

很多人認為在過年除障法會時,把怨親跟著食子全部趕出去,一起丟出去。其實這只是安慰安慰而已,事實上也沒有辦法真正丟出去。

去南印度請五千個喇嘛幫你修一天的法,也趕不走你的怨親。所以這些都是為了中心的開銷,一定要這樣。但是在修行上,怨親永遠不能離開,要好好的相處。

 

對怨要盡量從內心生出慈悲,對親要生出智慧。 慈悲是對怨家,智慧是對親家。沒有怨也沒辦法生起慈悲,沒有親也沒辦法生起智慧。智慧跟慈悲一起來,怨親兩個都要度化,這叫做佛子行,叫做度眾生。

 

度眾生就是要度怨親。跟你不相關的人,並不是很需要度,最需要度的就是你的怨親,就是這樣。

所有的家人都是怨親,但大部分的人,都認為怨親就是寫在牌位上的人才叫怨親,其實不是。

活著的、在你旁邊走動的那個人叫怨親,早上起來看得到、晚上睡前也看得到的那個人叫怨親,除此之外沒有什麼怨親。所以在牌位上看到的,那不叫怨親。

對怨親需要用智慧和慈悲來對待,如果能這樣,那就很好。

 

頂果法王在著作裡面講:「今天能不能成佛,是看怨親度得怎麼樣。怨親度得好,今天就成佛;怨親沒有度好的話,修得再高,還是沒什麼用。」

所以不但對怨家需要修忍辱,對親家更需要修忍辱。他惹你,你不還手,不回罵,他無理取鬧地惹你,你就笑笑的回答,這就是修忍辱。

 

欲享福善諸佛子 應觀怨家如寶藏

想要享福善的佛子、菩薩們應該觀所有的怨家就像如意樹、 摩尼寶一樣。

對菩薩來講,怨家是很珍貴、可遇不可求的。因為這樣的原因,對任何人都不要起瞋恨心、不要翻舊帳,都需要忍辱。能忍辱的話,就不會爭吵,你的身心就會健康。

生氣會傷你的元氣、傷你的精神,這就是佛教講的火燒功德林。一把瞋恨的火,把整個功德林都燃燒起來,就是這個意思。

 

脾氣不好的人,辦事能力差,不好溝通,連家人都難以相處。

年輕的時候,跟父母沒辦法相處;長大以後,跟自己的小孩也沒辦法相處;老的時候跟自己的子孫更沒辦法相處。這種壞脾氣、臭脾氣是不好的,佛陀講的火燒功德林就是指這個。

這些不用多解釋,這是大家都有的,而且很清楚的事情,只是要不要忍而已。

 

有時候想:「喔,有些事當然可以忍啦!」但當然可以忍的那些事情,沒有什麼了不起的,那個本來就要忍的,那不叫修忍辱。

修忍辱就是對那些非理的、不講理的、我們覺得不應該的、被罵的或是被激怒、被汙辱的……,我們就要忍下去,這才叫做修忍辱,修忍辱的功德就在這裡。 所以會忍,不一定叫功德,修忍辱就是要這樣修。

 

我們自己沒有降伏對怨家的瞋心的話,那麼外在的怨家是越降伏越多。

例如:今天我降伏健倫,健倫的家人就跟我變成怨家,健倫的家人又都各有家人,這樣這些人全部都成為我的怨家,有一天全部的人都跟我對抗。

 

所以,外在的降伏是沒有用的。你以為殺了他,你就贏了,其實殺了他,你輸更多,仇家更多,因為殺了他就是瞋恨心嘛!

一旦自己的瞋恨心沒有了,就不用殺、不用罵、不用打、不去惹人家,那麼你在世間上就連一個仇家也沒有,那不是很好嗎 ? 因為這種原因,所以需要用慈與悲來降伏自己的瞋恨心,不要那麼愛生氣。

 

於諸眾生捨怨心 修安忍是佛子行

我們的個性會不會被磨練,就要看怨親。這個人會不會增長智慧、消業障,也是看對怨親怎麼處理。會處理的話,就是消業障,而且消得很好。

偉大的菩薩,聞即度化、見即度化,就像觀世音菩薩一樣。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做得到的,所以大家都要努力的去改善。

 

摘自《慈悲讓你更自在:佛子行三十七頌

རྒྱལ་སྲས་ལག་ལེན་སོ་བདུན་མ་བཞུགས་སོ།

《佛子行三十七頌》講記系列

  1. 歸敬頌 雖見諸法無來去
  2. 發起頌 正等覺佛利樂源
  3. 第 2 頌 貪愛親方如水動
  4. 第 3 頌 遠惡境故惑漸減
  5. 第 4 頌 常伴親友還離別
  6. 第 5 頌 伴彼若使三毒長
  7. 第 6 頌 依彼若令惡漸盡
  8. 第 7 頌 自身仍陷生死獄
  9. 第 8 頌 諸極難忍惡趣苦
  10. 第 9 頌 三有樂如草頭露
  11. 第 10 頌 無始時來憫我者
  12. 第 11 頌 諸苦由貪自樂起
  13. 第 12 頌 彼縱因貪親盜取
  14. 第 13 頌 吾身雖無少過咎
  15. 第 14 頌 縱人百般中傷我
  16. 第 15 頌 縱人於眾集會中
  17. 第 16 頌 我以如子愛護人
  18. 第 17 頌 同等或諸寒微士
  19. 第 18 頌 雖乏資財為人賤
  20. 第 19 頌 雖富盛名眾人敬
  21. 第 20 頌 倘若未伏內瞋敵
  22. 第 21 頌 五欲品質如鹽滷
  23. 第 22 頌 諸所顯現唯自心
  24. 第 23 頌 設若會遇悅意境
  25. 第 24 頌 諸苦猶如夢子死
  26. 第 25 頌 求覺尚需捨自身
  27. 第 26 頌 無戒自利尚不成
  28. 第 27 頌 欲享福善諸佛子
  29. 第 28 頌 唯求自利二乘人
  30. 第 29 頌 甚深禪定生慧觀
  31. 第 30 頌 無慧善導前五度
  32. 第 31 頌 若不細察己過失
  33. 第 32 頌 因惑說他佛子過
  34. 第 33 頌 貪圖利敬互爭執
  35. 第 34 頌 粗言惡語惱人心
  36. 第 35 頌 煩惱串習則難治
  37. 第 36 頌 隨於何時行何事
  38. 第 37 頌 勤修諸行所生善
  39. 流通分 結行
  40. 附錄 師父的話
  41. 附錄 挖出你所有的醜陋叫根本上師
  42. 附錄 談信心
  43. 附錄 信行人.接傳承
  44. 附錄 四加行的重要性
  45. 附錄 學習佛法的精神,不學當地的習俗
  46. 附錄 聞法須知
  47. 附錄 頂禮的意義
  48. 附錄 天鼓叩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