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佛法的精神,不學當地的習俗

秋竹仁波切

學習佛法的精神,不學當地的習俗

我早就講了,你們千千萬萬要學習的是精神,不是學習當地的習俗。

其實宗教傳到哪裡,都帶有當地的習俗。傳到中國後就融入中國的習俗,對解決中國人的問題很有幫助。傳到藏地後,一半以上結合了藏地當地的習俗,這些習俗、規則對當地藏族人很有幫助,但對中國人就不一定有幫助;同樣的,一些中國的習俗傳到藏地,對藏族人也沒什麼幫助。同理印度也一樣。

 

當初大家公認的一些大師級的祖師,他們沒有帶印度的習俗進入中國,他們只帶來佛教的精神,帶來密法的精神。

 

中國佛教中的禪、淨、密、律、中觀、天台、唯識、華嚴等八大宗派,當初都是傳佛教的精神過來。所以我們要好好學習精神,不要學有的、沒的,這樣是沒用的,這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是讓你執著。你多學習一種知識,只是讓自己增加所知障,不要學習那麼多,就學適合我們中國人的。

 

我常常講:「你們不是藏族人,你們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學密宗不一定要學藏地的生活習慣。」藏族人供糌耙,台灣人就一定要學藏族人供糌耙嗎?沒這回事!藏族人以現有的東西獻供,台灣人也可以就現有的東西獻供。

反正你自己認為不好吃的,就不要供;你自己認為不能吃的,就不要供;你自己認為是多餘的也不要供;自己覺得最想要的,自己覺得最好吃的,自己覺得最乾淨的,自己覺得這個東西吃了以後,一定很好,才拿去當供品供。

 

不是說:「哦!人家買這個,我也買這個;人家供這個,我也跟著供。」沒這回事!看你的誠心誠意而定。

誠心誠意就是以你為標準,不是以別人為標準;乾不乾淨是以你為標準,不是誰說乾淨、誰說不乾淨。

「哦!某某人說這個乾淨可以供。」但是你自己並不一定覺得這個那麼乾淨,甚至給你吃的時候,你也不要吃,那這種東西怎麼可以供佛呢?

「哦!因為那個師父是這樣供的,所以我也這樣供。」用這種自己內心都不能接受的理由來模仿供佛很不好。這些都是不太好的觀念,不要學這個。

因此按照這樣,你們不要學藏地密宗生活上的事情,要學密宗的精神。

 

你們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要學的是精神,不是學密宗的藏族人吃什麼、穿什麼,火供裡面一定要供什麼……,不一定要這樣。

 

有時候佛堂裡面香點太多了,燻得烏漆嘛黑,也不一定是個好事。

佛堂要弄得清淨、乾淨,自己進去後,感覺很舒服。因此佛堂不一定要弄得黑煙瀰漫,進去呼吸都覺得困難,那樣也不太好。

人都那麼不喜歡,都已經嗆到了,佛菩薩不會嗆到嗎?又佛菩薩也不是食香的,餓鬼道才是食香。所以把佛堂整理乾淨,讓自己覺得舒服很重要,其他都是多餘的。

 

我所教的都是佛陀的精神,完全可以說是不折不扣,一點都沒有我自己的意思雜染進去,將佛陀這麼偉大的精神直接告訴你們!

但時間久了,經過近兩千六百年的時間,難免有很多的人為因素加進去,所以中國佛教到目前已經很衰退了,快沒有了。

(本文節錄自佛子行第 1 頌第 35 頌

 

摘自《慈悲讓你更自在:佛子行三十七頌

རྒྱལ་སྲས་ལག་ལེན་སོ་བདུན་མ་བཞུགས་སོ།

《佛子行三十七頌》講記系列

  1. 歸敬頌 雖見諸法無來去
  2. 發起頌 正等覺佛利樂源
  3. 第 2 頌 貪愛親方如水動
  4. 第 3 頌 遠惡境故惑漸減
  5. 第 4 頌 常伴親友還離別
  6. 第 5 頌 伴彼若使三毒長
  7. 第 6 頌 依彼若令惡漸盡
  8. 第 7 頌 自身仍陷生死獄
  9. 第 8 頌 諸極難忍惡趣苦
  10. 第 9 頌 三有樂如草頭露
  11. 第 10 頌 無始時來憫我者
  12. 第 11 頌 諸苦由貪自樂起
  13. 第 12 頌 彼縱因貪親盜取
  14. 第 13 頌 吾身雖無少過咎
  15. 第 14 頌 縱人百般中傷我
  16. 第 15 頌 縱人於眾集會中
  17. 第 16 頌 我以如子愛護人
  18. 第 17 頌 同等或諸寒微士
  19. 第 18 頌 雖乏資財為人賤
  20. 第 19 頌 雖富盛名眾人敬
  21. 第 20 頌 倘若未伏內瞋敵
  22. 第 21 頌 五欲品質如鹽滷
  23. 第 22 頌 諸所顯現唯自心
  24. 第 23 頌 設若會遇悅意境
  25. 第 24 頌 諸苦猶如夢子死
  26. 第 25 頌 求覺尚需捨自身
  27. 第 26 頌 無戒自利尚不成
  28. 第 27 頌 欲享福善諸佛子
  29. 第 28 頌 唯求自利二乘人
  30. 第 29 頌 甚深禪定生慧觀
  31. 第 30 頌 無慧善導前五度
  32. 第 31 頌 若不細察己過失
  33. 第 32 頌 因惑說他佛子過
  34. 第 33 頌 貪圖利敬互爭執
  35. 第 34 頌 粗言惡語惱人心
  36. 第 35 頌 煩惱串習則難治
  37. 第 36 頌 隨於何時行何事
  38. 第 37 頌 勤修諸行所生善
  39. 流通分 結行
  40. 附錄 師父的話
  41. 附錄 挖出你所有的醜陋叫根本上師
  42. 附錄 談信心
  43. 附錄 信行人.接傳承
  44. 附錄 搞清楚怨親,成佛修到一半
  45. 附錄 四加行的重要性
  46. 附錄 聞法須知
  47. 附錄 頂禮的意義
  48. 附錄 天鼓叩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