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淨煙供講記 心淨則國土淨

homa

山淨煙供講記
心淨則國土淨

人心不好 這地區自然不好
心有正念、善念 環境就會好

共業會造成整個環境的不舒服。共業也跟家庭有關係,一個家庭常常吵吵鬧鬧,我們當客人的也會覺得氣氛怪怪的。為什麼呢?家裡沒有幾個人,還不合,吵起來,氣氛當然不好。如果台灣人的心態不好,整個氣氛自然就不舒服。

家庭只是共業的比喻而已,等於是大家的心不好而造成大家的共業。大家心不好,沒有正念,都是邪念的話,到這種地方都會讓人感覺不舒服。一個家庭很和樂,都不吵架,我們去作客,也會覺得很舒服,這是一樣的意思。

所以最重要的是大家都要有正念,不要有邪念,需要善念,不要有惡念。

一個團體要是都沒有邪念的話,陌生人進來,也會感覺到很舒服。如果本來就亂糟糟的,進來的感受就不好,這叫做共業。

為什麼有不好的共業呢?就是多數人的心念不正,這個地方氣氛當然就不好。多數人的心具有正念,沒有邪念,有善念,沒有惡念,那這個環境也會很好。所以是人影響環境,而不是環境影響人。

《維摩詰經》所講的精神就是:「人的心念去改變環境,不是環境來改變人。也就是你的正念可以改變邪惡的環境,環境不會讓你起邪念,是你的邪念造成環境的邪惡。」

 

是心念造成環境的淨穢
不是環境造成心的正邪

所以《維摩詰經》裡面從頭到尾都在講這個。舍利弗說這個世界是穢土,維摩詰居士說這個世界是淨土。為什麼舍利弗說是穢土呢?因為舍利弗沒有正念,他對這個環境的認識就是邪惡,所以是他的心念造成了這個環境。維摩詰居士的認知裡面,這個環境就是淨土,所以是正念去改變這個環境,不是環境去改變心念。

但是現在大部份的人都跟舍利弗一樣,認為環境不好,所以我不舒服。其實你沒想到是你心不好,不是環境不好。說環境不好,一定要找一個好環境,結果永遠都找不到一個適合你的環境。因為你心底邪惡,走到哪裡,環境也是那麼邪惡。

《維摩詰經》裡面從頭到尾講的精神,不都是在講這個嗎?聽懂了嗎?慢慢地我會講每部經的重點。

 

染淨的感覺跟外在環境無關
是內心就藏著淨不淨的分別

我們都覺得這個不合,那個不合,所以密宗講清淨觀。清淨觀就是認識、認知所有的人清淨為菩薩、本尊跟眷屬;環境清淨為淨土跟剎土;意念清淨為正念。密宗最重要的觀念就是這個。

但是這個環境讓我不舒服,怎麼辦呢?本來你宿世的習氣就對淨跟不淨有分別,才產生這個問題,這是本來就會的呀!所以對乾淨感覺舒服,不乾淨感覺厭惡,這個跟外面的環境沒有關係,是自己內心本來就隱藏著淨跟不淨的分別。這個分別強烈的時候,就引起你感覺舒不舒服,這是正常的反應嘛!並不代表環境是不乾淨的嘛!這些跟環境沒什麼關係。

 

影響身體最直接的是念頭
人有共同話題 沒共同事實

所以對「垢」、「淨」沒有分別的人,到什麼樣的地方,都覺得很舒服。我們覺得空氣不好,他覺得空氣很好,他住了幾十年也不會得肺癌,為什麼呢?他內心沒有這個分別,就影響不了他的身體,因為他的身體被他的心影響著。

其實最直接影響我們身體的,就是我們的念頭而已,不是別人的念頭,是不是?

別人的念頭影響不了我的念頭。但是,他有分別念,我也有分別念,兩個分別念碰到的時候,他跟我就有個共同的話題,但也只是共同的話題,不是共同的事實。

在這個共同的話題裡面好像覺得是一樣的,其實不可能一模一樣的。兩個人分別的情況不一樣,感受也不一樣,所以只是有個相似共同的話題而已。

 

這些觀點都是佛經裡面比較高層次的,也是很重要,千真萬確的!

很多人都知道一點點,但是沒有徹底的知道,今天我就徹底的告訴你們。

《維摩詰經》裡面講的,不是環境造成你的心不清淨,是你的心去造成環境的染淨,就是這樣。

為什麼釋迦牟尼佛說維摩詰居士是對的呢?因為他對染淨的執著沒有了嘛!染淨的執著沒有的時候,就清淨了。

 

大清淨不是想像中的清淨
想像的樂是變化無常的苦

其實有個我們想像中的清淨嗎?真正的清淨不是我們想像中的清淨,是一個大清淨。

有時候講極清淨或是大清淨,佛經中有個「大」字出來或是西方「極」樂,那個「極」都有它的意義,這都不是我們想像中的快樂。

我們想像中的快樂,不是極樂,那個是痛苦,是個變化無常的痛苦。所以佛經裏面講大圓滿或是大樂或是極樂,這「極」跟「大」兩個字代表著很深的意義,不是我們想像中的快樂,不是我們想像中的清淨。

 

相對的清淨永遠不淨
絕對清淨是超越染淨

如果說佛的淨土是我們想像中的那個清淨,那可就不對了。我們想像中的那個清淨是相對的清淨。相對的清淨又找到一個更清淨的時候,它又不清淨了,結果是永遠清淨不了。

相對的東西就不是絕對,絕對就不是相對。超越染、淨的那個淨叫做絕對的清淨,這個絕對的清淨不是我們想像中的。

有時我們聽到清淨的時候,馬上就想到清淨,那是我們想像的清淨,所以想像的清淨跟佛經講的清淨合不來的時候,就又會出現很多的矛盾。

 

我們也不需要太在乎這個東西,反正就是超越了。密宗啦,中觀啦,大部分講的就是這些問題,能突破這個的話,那對佛教的思想會有個大突破點,這個很重要。

要以理性來說,就是這樣了。這個理是很有道理的,不是沒有理的。有這個理念、理性,再去看佛經或佛教,大乘跟密乘的思想,特別有個味道。

這些都是多餘的,今天有這個心得,就講這樣。

師 秋瘋說
徒展弘、凱荃、寗維恭錄
2013/04/09

本文節錄自《大界神幻》第 10 期《山淨煙供》講記

大界神幻第 10 期 PDF 檔下載

山淨煙供講記系列